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服装样式都能在苗族服饰上找到痕迹。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凯里苗族服饰集刺绣、蜡染、织锦、银饰于一体,款式古朴,格调典雅,为中外学者所注目,关于凯里苗族服饰的述著颇多,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文化”,并把凯里苗族服饰分为“舟溪式”、“巴拉河式”、“湾水式”和“凯棠式”四种类型。同时,苗族服饰也为中外收藏家所青睐,近二十年来,不断有人进入苗族村寨,搜购年代比较久远的衣物、绣片、锦片和蜡染,民间苗族服饰珍品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而苗族服饰和苗族织锦,已列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舟溪式苗族服饰的苗族织锦,有三种,一是锦带,又叫花带;一种是织锦束腰,以棉线丝线为原材料,图案是长条方块,色彩以红、蓝、紫、黄搭配;另一种是素色蚕丝织锦,用于制作背带芯。舟溪一带的素色蚕丝织锦堪称一绝,这种用通经通纬、露纬起花法织出的苗锦,达到每平方厘米60根经,90根纬的高经密度。图案以几何纹为主,色彩淡雅,纹样清晰,古色古香,是苗锦中的极品。
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服盛装上为交襟大领衣,领向后倾,衣袖、襟、衣领、肩为装饰部位,图案为双头龙或飞凤、蝴蝶、鸟纹等。当地苗语称“欧贝”。下装为藏青色百褶裙,裙褶呈凹凸交错,长及脚踝,穿著时裙外系与裙同长围腰或以飘带裙围在外,飘带裙绣有青蛙、花卉等。
湾水式服饰苗族女童的典型装束就是紫色绣花小圆帽型。成年妇女的上装为交襟中长衣,衣领后倾,袖口宽大而短,穿时袖翻至肘部。便装用天蓝色、黑色布料,无花饰。盛装用自染土布或染成紫金色的绸缎为面料。姑娘和少妇的衣背有一块绣满花纹的四方绣片,绣片的上下左右对称地镶饰刺绣纹条。衣领及胸襟为一组“蚕虫图”,一般为七条至十一条。两衣襟均配有织锦花带作系衣用。盛装时系四指宽的织锦花腰带。下裙为百褶裙,裙边绣有圆点花、浮萍花或鸟翅花纹等装饰饰 ,裙长至脚踝,裙外系绣花围腰或织锦围腰。小腿部秋冬时节包青色布绑腿。礼服则穿银衣、银围裙、银冠、银簪、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钏、银戒指、银铃、银腰带等。该式银饰重达五六公斤,是用银最多的种类之一。湾水一带的苗族织锦,原材料为棉、麻、丝混织,采用通经断纬法来显露图案,亦别具一格。
凯棠式苗族服饰中,年轻女子的盛装不包头帕,发髻上插银簪或戴银冠,耳佩大花银耳环或梅花形耳环。上为大领交襟中长衣,长至臀部。衣料多为自染绛色斗纹布或绸缎。衣的前襟略长于后摆,穿时交襟拉齐。袖子宽大有花纹,穿时袖口挽折,衣前襟有一条宽约10厘米的织锦花或刺绣花带装饰,一直延伸向后背绕过衣领,领向后倾斜。凯棠式服饰的盛装,银饰也很多,彰显了苗族群众以富有为美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