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西周建国,封微子于宋,称宋国。因虞领宋地,故归属于宋。直到公元前286年,宋灭于齐,虞与宋荣辱与共,同样经历了由兴到衰的全过程。周代是奴隶制发展到鼎盛的时期,周公制定礼乐,正人伦,别夫妇,各项制度日臻完善,社会运转逐步规范化。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征战连年,但经济仍然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因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伟大的先哲墨子、庄子就是宋国人。
1、秦统一六国,行郡县制,设虞县,隶于砀郡,为虞地设县之始。汉袭秦制,仍称虞县。到了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虞县归梁国。至汉文帝时,孝王刘武封为梁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即后人称之为梁园,虞县即在其范围之内。顿时,四方豪杰文人雅士,毕集于此,游胜景,为诗赋,盛极一时。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枚乘的《七发》都是游梁园的即兴之作。梁园名胜在虞县境内者有孟渚春游,龙岫烟云、纶城晚眺等,直至唐代,众多诗坛巨匠李白、高适、杜牧、李贺等都曾来此游览、凭吊,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如李白《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高适《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长路出雷泽,浮云归孟渚”;李贺《梁台古愁》“梁王台沼空中立,天河之水夜飞入”;杜牧《汴河怀古》“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梁汉王”等,直至后来历朝历代,吟咏酬唱不绝。
2、虞城儿女有着保家卫国抵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巾帼英雄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征战沙场屡建战功,但不慕名利,不图荣华,令人敬仰。
3、隋开皇十六年(596)设虞城县,此乃虞城之名的来历。唐因之。唐玄宗天宝四年(745),李白的族兄李锡任虞城县令,玄宗为之颁敕命《敕虞城令长新戒》,录之如下:“我求令长,保刈下人,人之不安,必有所因。侵渔侵广,赋役不均。使之离散,莫保其身。征兹善理,寄尔良臣。与之革故,政在维新。讽风变俗,背伪归真。教先于富,惠恤于贫。无大无小,以躬以亲,青旌劝农,其惟在勤。墨绶令行,孰不攸遵。曷云效之,我泽如春。”李钖在虞城任上,政绩卓著,德行广闻,据传说,官宅有一旧井,水清而味苦,公尝之曰:“既苦且清,足符吾志”,汲用不改,后变为甘泉。当他离任时,全县绅民因树而书颂46篇,诗仙李白亲自撰书的《虞城令李公去思颂并序》仍载之史籍。
4、凛凛风骨杨东明,身为朝中大员,仍心系苍生,一生上疏数十次,尤以《饥民图说疏》著称,冒死上奏朝廷,感天动地,救数十万灾民于倒悬。
5、浩然正气阎尔梅。生于明末,身逢乱世,参加复社,极力反清,两次战败被俘,但不屈不挠,大义凛然,后从济南狱中逃脱“一驴亡命八千里,四海为家十二年”,多次拒绝为清廷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