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各镇地名的由来

历史

兴宁各镇地名的由来

叶塘:旧时圩镇旁的宫门、李大、米祗待有几口大水塘,盛产莲藕,莲叶盖满塘面,故称“莲叶塘圩”,简称为“叶塘”。

黄陂:唐宋时称为龙归洞,元末改称乌茶洞。明泰昌元年开圩,原名中洞圩,清雍正年间称“黄陂圩堡”。本因在河上筑有陂头一座,河上游开采硫磺矿,河水污染陂头成黄色,故称黄陂。

黄槐:1978年从黄陂分出。因该地黄泥坪上植有大槐树,属黄陂管辖,故名“黄槐”。

岗背:1962年从黄陂分出,2004年12月又并入黄陂。黄陂为九龙岗(今岭祗岗)分成两段,因地处九龙岗以南,故称“岗背”。

坭陂:数百年前因九子坑沥水流入宁江处,筑在一座泥陂,故名,后写为“坭陂”。

永和:明朝年间在上蓝排建圩,因居民多温、何2姓,故名温何圩。两姓二人常因圩名发起争执,后将圩迁今址,并改名永和,寓意两姓“永远和睦”之意。

刁坊:600年前,此地有刁、高2姓居民开设有店铺和染坊,故名“刁高铺”,后传为“刁岗铺”。高姓外迁后,人们将染坊称之为“刁坊”,沿用至今。

新陂:明朝时在境内围岭上西北的河道上用木桩、石块垒筑一座堵水陂,故名“新陂”。

龙田:早期有戴、龙、田三姓在此定居,故名戴龙田。方言谐称“大龙田”,简称“龙田”。

合水:因黄陂河、罗岗河汇合于此,故名“合水”。

大坪:据史籍记载300多年前,集镇附近有1大草坪,为清朝屯兵操练的跑马场,因而得名“大坪”。

罗浮:唐宋时期称“鲤湖湾”,元时改称“大腹湾”。相传南宋宰相文天祥与将领张元模率师勤王,兵败至此,张与当地肖姓女成婚,人丁渐旺。乡人谓张肖(谐音装硝)要箩,加上此地山形似浮着的箩,故称“箩浮”,读音“罗浮”。明洪武四年(1372年)建立十三都司城,司址设于城内榕树下。

石马:因境内有一褐色巨石,其形状似马,故称“石马”。

坜陂:1961年从坭陂分出,2004年12月并入坭陂。传说100多年前圩场附近有一条小溪(兴宁话中“溪”为“沥”),人们为了引水浇灌,在溪沥中筑一座水陂,故名“坜陂”。

新圩:1961年由水口、坭陂各划出部分地区成立。传说150年前境内没有圩场,群众到坭陂赴圩路远诸多不便,于是在河旁逐渐开设交易场所,故名“新圩”。

水口:因地处宁江与琴江交汇处,为梅江之始,故称“水口”。

福兴 :1961年从新陂分出,2004年(或更早)撤并入兴城。清朝年间,有秀才张仁为本地的“文昌帝庙”题了一副对联,上联首字“福”,下联首字“兴”,故据此取名福兴。

坪洋:1949年坪心里、韭菜坑2村成立农会时,因坪心里多杨姓,故命名为“坪杨农会”,后改为“坪洋”。

下堡:水口圩以下有3条小河谷,两岸聚居着几千人,形成3个寨,分别称作上、中、下三堡。1962年水口的中堡、下堡设立公社,因社址设于下堡,故称。

宋声:1962年从水口分出,以驻地宋声命名。

兴宁的朋友们,现在你知道你的镇名是怎样来的了吧。

我的能力秀主页:

梧桐子家乡:

博客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4/iv3oy2471012563

我的QQ:985145636   欢迎访问,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