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堡村是秦都区吴家堡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以吴姓居多而得名。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历史上设过驿站、客栈等,东西方风情曾在此融汇演绎,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之地。清晚期,村上建有无量神庙,村里及周边老人平时烧香供奉,以保风调雨顺,家里老小平安吉祥。农历三月三有庙会,乡里乡外热闹非凡,有烧香的、念佛的,还愿的等,人们看秦腔,逛庙会。1964年社教运动破除迷信,才将无量庙拆除。 吴家堡人传承了丝路驿站的遗风。据村里老人讲,在计划经济时期,吴家堡村以粮食种植为主要产业,村民在种好自家自留地的同时,还适当搞一些副业,部分村民发展养殖业,以养猪、养羊、养兔为产业,发展经济,增加收入。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1985年,村上为了搞活经济,沿街道建起了门面房、停车场、商业楼,对外租赁创收。村上原面粉厂扩建,成为吴家堡面粉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加工能力。1993年建起了电线厂,将闲置土地整合出租。从此,村民不再种地,部分人搞养殖,部分人外出打工,还有部分村民搞长途运输,从而加快了致富步伐。到了2005年,大多数村民在自己的庄基内扩建房屋,盖起了楼房、平房,比原来的人均居住面积翻了几番,剩余空房增多,家家户户便进行出租,成了名副其实的“客栈村”,收入可观。直到现在,房租仍然是村上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古丝路驿站,吴家堡村村民对于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情结。正月十五元宵节,村民们热衷于耍社火,村上社火队白天上街表演,晚上进村入户。家家户户都要迎社火,放鞭炮,村民热情洋溢,争先恐后招待演出人员,全村沉浸在欢乐喜庆之中,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才结束。文化大革命时期,村上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演唱革命歌曲,排演革命样板戏。改革开放以来,村上更加注重群众文化工作,购置了音响、器材等设备和服装、道具,组织锣鼓队、秧歌队、腰鼓队,表演旱船、大头娃等民间文化娱乐节目,歌颂改革开放,歌颂美好生活。村上还资助成立了秦腔自乐班,每逢周日进行秦腔表演,爱好者人人参与,争先恐后大献才艺。村上还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立棋牌室,专人管理,按时开放。休闲广场配有健身器材,村上的文娱活动健康向上,蓬勃发展。
如今吴家堡人过上了富裕、文明、幸福的新生活。1985年村上被评为“咸阳市文明村”,1987年被评为“陕西省小康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