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苎溪桥

历史

集美苎溪桥

厦门有四座文物保护单位古桥。最长的古桥是苎溪桥,长73米,其次是五显第一溪桥,长64米,再次是深青桥,长25米,最短的是樵溪桥,只有14米长。
苎溪桥,位于集美后溪镇苎溪村口,在古同安连接漳、泉两地的古驿道上。

邑人徐诚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年),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重建。

为石结构桥梁,全长73米,桥面宽2.6米,8个桥墩(上流方向为船头形),9个桥洞,桥墩长5.2米,顶宽2.5米,墩上铺架平直石板9段,共有45条石板(现缺5条),每条宽0.5米,厚0.35米,长5米左右。平梁式,东西走向,八墩九孔,桥墩亦呈船形。

据传建桥时,工匠用船将巨型石条运至桥位,随水位上升横架于桥墩上。

苎溪桥因横跨于苎溪之上而得名。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曾作《过苎溪诗》,描述苎溪当时的自然景观。

元代文人邓子实留下一首《苎溪》写到它:“日照松梢宿雨乾,秋风剪剪作轻寒。青林缺处云山好,更过桥西仔细看。”

明清时代,苎溪桥是连接龙溪与同安的驿道,人来人往,商业兴旺,苎溪桥村和观音寺应运而建。
苎溪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集美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