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灼灼今胜昔-记杏林后埔郭家老宅的艺术特色

历史

桃李灼灼今胜昔-记杏林后埔郭家老宅的艺术特色

这也许是厦门地域上保留得最完整的晚清建筑了??尽管那姹紫嫣红过的后花园如今已不见踪影,但那占地七亩三进深的主宅与外院仍然呈规成矩,那突兀起翘的屋脊依然有棱有角,那门楣上飞檐下的彩塑彩绘色形依旧……
宅院建于十九世纪末叶,是出生于后埔而后旅居缅甸的侨商郭朝阳为大儿子郭妈固完婚而建的。从宅院的规模来看,五口通商数十年之后的厦门已有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从而产生了一些能做进出口生意的巨商富贾。由于经营大米进出口生意,主人长年居住在仰光和厦门市区极少回乡,老宅便托付给族人代管。1950年土改,因主人系华侨,该宅院仍由族人的后代代管。同年,妈固病逝于厦门。他的夫人翁氏、子女及侄辈等都以厦门岛为常居地,每年只有在清明扫墓时才结伴回乡,从院前那株百年老桑上摘下酸甜的桑椹品尝,体味那人世间的沧桑……
宅院里原配有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螺钿紫檀家具,在近百年的兵火动乱中已散失大半,仅余下八张配几的太师椅,带十二张圆凳的大圆桌和一张镶大理石卧板的鸦片床,被后人搬入厦门岛内,致使老宅只剩空壳。然而在这空壳房里细细寻找,你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历史留下的刻痕。走进头进大门,谁都不免要对那带有轮轨和重重暗闩厚达十数厘米的大门看上几眼,那是民国时期兵匪猖獗的见证;再进二进大堂,堂壁上还留着红漆刷写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字迹,说明文革时期这里曾是村委会办公地;沿侧门进入第三进,你会见到一座上下共十二间的二层楼房,每间约有二十几平方。在两岸军事对峙的年代,这里曾驻过解放军的野战部队,如今墙上还留着当年书写的毛主席语录。九十年代农村改革开放,亲属在楼上养了上千只的白绒鸡;最近一次造访祖居,我看到楼前有一大型前清花缸,里面搁着养鸡的饲料米……
不过,身为郭妈固的外孙女,笔者更注意未曾谋面的先祖寓寄在老宅之中的理念和欲予传承的文化。在东西厢房门外各有一副用琉璃瓷烧就的对联。东厢横批是“留?东墅”,联是:留些德泽遗孙子,?点心田对地天;西厢横批是“还读西轩”,联是:还儿女债宽时少,读圣贤书乐趣多。中国的封建社会向来以耕读为本,是重农轻商的,连终身经商的先祖亦难脱窠臼。然而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封建社会的逝去,商品经济的到来,后埔大院的子孙既没有“留”也没有“还”。他们摒弃了乡村宽大的旧宅院。寻找新路向外发展。先祖的遗愿只有部分得到了实现,这一部分便是读书。郭家的后人个个读书,而且大多以教书育人为职。他们分别在厦门一中、四中、六中、集美体院、省化工、省艺校、省幼师、省军医大、内蒙古赤峰二中等院校任教,涉及学科包括数学、化学、卫生、外语、音乐、体育……可谓是梅兰齐芳,桃李满园;应了祖上“留些德泽”“?点心田”的愿望。(陈美瑟)

郭家老宅的艺术特色

读《桃李灼灼今胜昔》一文后,总感得作者言又未尽,很想实地考察一下这座郭家老宅(以下简郭宅)。
当车子左拐右弯稳当地停在后浦西路102号郭家老宅左前方的榕树下时,一面大石埕出现在眼前,埕后就是郭家老宅了,老宅周边全是三、四层高的现代别墅,形成明显差异的历史时空。当我们认真参观告别主人时,脑海里形成了两个概念。
其一,鲜明的时代特征。
郭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比鼓浪屿八卦楼还早四年,那时是清王朝行将崩溃的晚期,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中国国内的革命浪潮颇为高涨,正处革命的前夜。许多出洋致富的华侨纷纷到公共租界鼓浪屿购地置业,营造根据地。而在缅甸做大米生意赚了大钱的郭朝阳,没有跟着别人依样画葫芦,到鼓浪屿建造洋别墅,却到家乡后浦建了传统的闽南红砖大厝。作为大儿子的结婚新居,说明他的乡土情结是颇为牢固的。他把大厝设计得既继承传统民居的布局,又接受时代的进步,尽可能装饰得豪华富丽,这种思维在闽南、闽中许多乡村大厝上均有表现,所以,郭宅是一座近代闽南红砖民居大厝。
郭朝阳除倾心于大厝的第一第二落外,还把一般供下人住的第三落(后界)建成楼房,上下各6间居室和一间共用厅(楼梯间),颇为实用。大厝前设一相当宽敞的石埕,埕边围以短墙,与左右护龙和后界连成一个整体,护卫着大厝,埕以砖铺地,既可用于晒衣、晒谷、纳凉、种花,又可用于大规模的农事宴客,相对来说既卫生又安全。这与农村许多古老的传统民居相比,确实是一种进步。
短墙中间开一前门,门首塑“汾阳”二字,使人一看便知主人姓郭,因为“汾阳”是郭姓的灯号。墙外再设一片宽敞的打谷埕,专为农忙收场使用,与墙内的石埕虽一墙之隔,但用途分明,是设计者从农村实用的角度而考虑的。
郭宅从其独家大院的布局看,第一第二落为主厝,是一组相对独立的四合院,不能直通第三落。第二落两厢的小边门与过水廊相连,去第三落和护龙就是从小边门进出的,如果小边门加了闩,护龙和第三落的人就必须从正门进入主厝。正门加装厚重的防盗隔板,小边门也套牢固,主厝就成了整座大厝的核心。再加上四周的左右护龙、后界、前短墙护卫着,形成了完整的封闭性院落,主厝就有了安全感,显示出晚清时局注重安全的时代特征。
其二,精美的装饰艺术。
郭宅主厝为双曲燕尾脊,护龙为马背脊,脊下和前包檐均有彩瓷剪粘,人物形象生动。所有斗拱、垂柱、瓜柱、坐斗、通梁、寿梁、灯梁、月梁均有彩绘和漆金,特别是坐斗做成狮头形,十分漂亮;所有雀替、鸡舌、束尾、束椭、通椭都是漆金透雕,即使是第三落后界也不例外,十分富丽堂皇,显得高贵气派。
第一落的八扇屏门,又称格扇,均为金粉彩绘。格心为透雕,透雕中又嵌入古篆吉祥文字:一室春光、金玉满堂、添丁进财、重门美景、富贵双全、平安□□、□□□□(不识)。这是主人的一种愿望与祈求,与郭妈固的外甥女在文中说的“留?东墅”“还读西轩”的祈愿是相一致的。这种透雕文字装饰屏门的作法,在同安农村不多见,大概是主人用以提高文化品位吧!
郭宅又名顶新厝,共有43间房,1903年建成后,至1919年分家,分成8份,每个儿子各得1份,可是儿子们没有还乡长居,都跟着时代的脚步走出了农村,有的还去了南洋。现在住在里面的主人是第三房的关系人,她看着四周亮丽的别墅群,再看看低矮的老屋,不免感到“落后”,也想去住三、四高层的现代别墅,她甚至玩笑似地愿意以此老屋去交换别墅。其实,老屋决不逊色于周边的别墅,甚至比别墅更有价值,郭家后人应该以拥有这幢老屋而感到充实和富有。
新浪博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