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集美隶属同安县,故考察集美的民俗,实际上也就是同安一带的民俗,只是各乡不尽相同而已。随着历史潮流的演进,民俗有的保存下来,有的早已变化、淘汰。记下来的民俗,已是历史的陈迹,可供借鉴、参考、研究罢了。
男孩年满十六岁称成丁,女孩年满十六岁称及笄。集美也是如此。但论及婚、嫁,男方一般在二十四至二十六岁之间比较普遍,女方是十八至二十这段年龄适合。旧社会流传这句谚语:“二十五男人是真铜(童的意思,这里是读闽音)二十五女人是老人”。也有少数早婚者,通常是富有人家,希望早当祖父、曾祖,儿孙十六岁还不甚懂事就结婚,此系个别少数。
旧社会女子较少出门,“待字闺中”,通常要靠媒妁来撮合,现在虽然已自由恋爱,但结婚仍少不了媒人(或称介绍人)。
旧社会论婚、嫁,先由媒人带家长和男方去相亲。假使有亲戚与女方同乡者就以走亲戚的名义,偷偷借故相看;若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就由媒人带男方装成问路,或探询某事,来达到相亲的目的。因此相亲也有人说成去看亲或看新娘。
如果双方(包括父母)都同意了,就由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媒人要用红漆篮子到女方家取庚贴(八字),双方都要在神前燃香祷告。男方家长把取来庚帖放在自家的神龛前。祝告神明,祝他们一对新人能有缘分,能白头偕老,祝神明揭示等等。这样过了三朝,家里没有发生什么事,算是吉利,这就可以拿女方庚帖去找“日师”择日,择日要连同男女两家大小生辰日子都给日师知道,以便算出最佳的良时吉日。
择日要择三个吉日:
一是送定金的日子(闽南语称送小定)。通常媒人用红漆篮子带到女家,一般是十二或二十四个银元为定礼。
二是正式行聘的日子。这时由媒人带男方的人担去聘礼,送去双方商定的聘金、喜糖、尺头(给新娘裁新嫁衣)、若干金银首饰。这样才算是真的把亲事订下来了。
三就是正式娶亲的日子。这时男女双方在自家“上头”(也有父母当年没有上头的要先补这门课,才让孩子“上头”)。
“上头”的仪式也很隆重,要煮汤圆敬家里的祖先和土地公、菩萨。男女双方均一样,新郎换上自己的衣裤,坐在新的“笳犁”(闽南音,一种篦做的晒粮食五谷的用具)中,“笳犁”中放一个小竹椅子也是全新的。被上头的新人端坐在椅上,通常由上一辈双方夫妇结发健在的女宗亲来担任,上头要唱几句吉祥话:例如:“捻得好,翁婆保老”,“捻得正,夫妻相疼”等等;这种仪式男女双方一样,用新木梳在新人头上梳头发。女方还要戴上红花,“挽面”(用线把脸上的细毛绞掉)这样就算成人了。“上头”的衣、袂一般只穿这一次就洗清洁收藏,等到人老逝世做为内衣穿。
娶亲的当天,男方要用春抬扛去礼物,通常是宰好的一头猪、二瓶酒、喜糖、大糖(用白糖溶解后制成塔型,八卦双喜等图案)、肉饼等物,这些都是预先商定的,还要二只红木箱子给新娘装嫁妆。
女家把猪收下来,留下四条猪蹄,二瓶酒倒去,换上二瓶洗米的米泔(意给男方以示年年养大猪)。
女方的陪嫁品要有十二项吉祥物:木炭(闽南音叫生炭,谐音是生传,就是儿孙满堂的意思),铅钱(一种细小的铅片,“铅”闽音“缘”,就是新娘与男方一家有缘分),肥豕(是一种野生植物叫鲎滕,结的果实如大豆夹,肥大,闽南语叫它“肥豕”给男家养大豕)。旧社会农业为主,所以处处都有以农为本的意思。此外:锡烛台、酒瓶、红桌围等等。还要一个梳妆盒,叫“镜台”。新娘梳妆用,胭脂、粉、花枝及日常佩带的首饰装在盒里,这个镜台要用大红绸巾盖住。绸巾四角用红线缀四个银元。还有一个红盒子,一只红马桶,此外就是陪嫁衣物(其中一定要有做女红的用具)。
男方到女方送礼的人,女方要设宴招待然后由这些人用春抬扛回陪嫁品。这时新娘子要辞别父母亲友,还有一个仪式,就是请吃笊篱肉(笊篱是竹器,过去煮饭是等米初煮熟用笊篱捞米成饭,供家内主要劳力吃,然后才放些地瓜进米汤做成粥给女人老人小孩吃)。
新娘把炒熟的肉还有十二条韭菜用笊篱盛了,给女友、亲友分尝,算是分别,“韭”闽音“久”,既祝福新娘,也祝福亲友长寿久远,祝福新人白头偕老的意思。
新娘由父母搀扶上轿。(这样才算“晟嫁”礼完成,丧失父母的由长兄长嫂搀扶)新娘随身带一条饭巾、一个儿孙袋、一把扇子。
饭巾,(闽语谐音是傍君)要缀一对“春花”(大红纸制成的小花朵),等到男家喜宴结束,在新娘坐的位置端来一碗米饭,由新娘亲自把饭巾盖上春花的。“春”(闽语叫伸,祝年年有馀)。儿孙袋一般系装首饰,以后新娘生男育女,用来装孩子掉下来的干脐带。
扇子是等新娘上轿后,走不远就由轿窗丢下来,让她的小弟弟去捡回娘家(据传说这是要女儿记得时时回娘家走动的意思)。
新浪博客地址:
集美传统的婚娶习俗
上一篇:南宁的介绍
下一篇:民间故事灌口坑内男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