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科尔沁左翼后旗简介

历史

通辽科尔沁左翼后旗简介

科左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南部,东部和南部分别与辽宁、吉林两省毗邻,属东北经济规划区。总土地面积11570平方公里,辖16个苏木镇(场),262个嘎查村,总人口40.2万人,其中蒙古族占73%,聚集着蒙、汉、回、满等19个民族。现有耕地面积300万亩,草牧场1050万亩,有林地350万亩。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素有“马王之乡”、“黄牛之乡”、“沙稻之乡”、“民歌之乡”、“旅游之乡”的美誉。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0.4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4.5亿元、23.8亿元、32.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1:34: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9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451元。

历史底蕴:科左后旗,全称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始建于清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清朝早期以进军方向将蒙古分为左、右翼兵,将位于科尔沁部中心的左后方称为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蒙古语正音为呼尔沁,意锐利,属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斯尔的后裔。咸丰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晋升为亲王,赐“博多勒噶台”号,称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一直沿称到1931年。清代属外藩蒙古内札萨克,直隶于理藩院,军国大事受盛京将军节制,会盟地在哲里木(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中华民国时期,归属奉天省,受哲里木盟盟长监督,地方军事由洮辽镇守使支配。驻地博王府(今吉尔嘎朗镇)。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后,翌年成立伪满洲国,设东科后旗公署,隶属兴安南分省和兴安总省。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旗内各界人士共议建立东科后旗地方自治政府,翌年3月改民主政府,隶属科尔沁左翼三旗联合办事处、兴安南地区行署和哲里木省政府。1946年9月,国民党在吉尔嘎朗成立国民党东科后旗政府,归属辽北省管辖。1947年6月,恢复东科后旗民主政府,归属内蒙古自治区。7月恢复为科尔沁左翼后旗。1953年6月,哲盟撤销,归属自治区东部区行署。1954年4月,东部区行署撤销,复隶属于新恢复的哲盟。1969年同哲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又归属于内蒙古自治区。

文化氛围:科左后旗是清代著名爱国将领僧格林沁的故乡,有辽代千年古墓、双合尔山等名胜古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雕花的马鞍》、《达那巴拉》等民歌在国内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有东北地区最大的赛马场,承办大型文艺活动及体育赛事的能力不断增强。1999年成功举办了全区民族运动会;2002年—2007年连续举办了六届大青沟民俗文化旅游节;2004年举办宝贵音乐作品演唱会;2007年承办了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总决赛和中国马术模特大赛总决赛及第二中国届牛业发展大会赛牛会、自治区参加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马选拔赛。

交通优势: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距通辽市78公里、距通辽市飞机场70公里,距沈阳市190公里、距长春市280公里,大虎山—郑家屯、四平—齐齐哈尔两条铁路和国道203线、304线及省道305线及赤峰至通辽、大庆至广州、长春至深圳三条高速公路贯穿全旗境内,已实现乡乡通油路。
地形地貌:科左后旗地处科尔沁沙地与松辽平原交接地带,除东、西辽河交汇处有占总面积不到3%的冲积平原外,其余全部为沙坨草甸交错的地形。境内海拔最高为308.4米,最低为88.5米。全旗除大、小吐尔基山和阿古拉山外,无其它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