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武功县

历史

追溯武功县

县域是炎帝后裔姜姓的封地,当时被称为邰国。其范围大致包括现在武功全境,扶风中南部,郿县全境和岐山南部。

到商朝后期,古公亶父迁到了“岐山之阳”(今岐山、扶风一带),因此邰又变成周族活动的地方。周武王灭商之后,又迁都到了镐(今西安市莲湖区境内),有邰区成为周畿内地。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后,有邰于是被秦国占有。

秦孝公时期设郡县时,邰地分为武功。秦朝末期,项羽进入关内,将武功、邰、美阳都分到雍国。

西汉初,武功、邰、美阳仍然是内史。后来改为右内史,太初元年归属右扶风。后来称为汉光邑。王莽新朝天凤二年改作新光县,属光尉郡。

东汉时,又开始用武功旧名,废除了邰县、周至,其地也改为属于武功,。

曹魏时武功属扶风郡。

西晋设立了始平郡(今兴平东南),包括武功等四县。

东晋末期,匈奴人建立大夏,武功、美阳都属于夏北面的秦州。

北魏时撤了武功县,变为武功郡,带领美阳、漠西两县,归属岐州。

北周时期废除武功郡,又开始叫武功县,属扶风郡。隋朝又改属京兆郡。

唐朝时期设立稷州,以武功等五县隶之。并在武功县东部与始平接壤处(今武功县长宁乡)设扶风县。贞观元年废除了稷州,武功改隶属于雍州。撤扶风县,其地并入武功。天授二年又重新设立了稷州,领武功等五县,属京兆府。后来废除稷州,又重新设立雍州。乾宁二年设立乾州,领武功等四县,属京兆府。

后唐改为隶属凤翔府。长兴元年又属于京兆府。

后晋置武功郡隶晋昌军路。后来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

宋初,归于京兆府仍隶永兴军路。政和八年归于醴州,隶属环庆军路。金天德三年属乾州,大定二十九年改名为武亭。

元朝又开始叫武功县旧名。

明、清沿袭旧制,隶属西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