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古迹

历史

靖远古迹

黑城子古城遗址
黑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大芦乡,北城墙为祖厉河所冲毁。现存城郭残址东墙长160

黑城子古城遗址
米,西墙长116米,南墙长250米。城墙残高2—6米,城外有护城河遗址。城内现开辟为耕地,地面暴露有灰坑及砖块、瓷片等,经专家考证,此为宋元符年间所置新泉砦。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座落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红山岔内,四周红色石质山体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门”“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是陇上闻名的佛寺之一。
法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代较为鼎盛。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监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宁五年(1106年)钦赐法泉寺与西安景云寺为上下两院禅寺,允许会州法泉寺容纳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靖虏卫指挥房贵与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创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等。明代兵部尚书彭泽青年时游学至靖远,曾寄身法泉岩洞潜心读书,作有《东山八景》诗及《仙堤赋》等诗文。近代有张大千、于右任、何裕、范振绪、张云锦等文化名人寻访古寺并留下墨宝。张大千曾题联:“岩前柱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临洮何裕题有“法能护体,地翠

法泉寺石窟
千里;泉可洗心,灵映九州”,均已木刻悬挂寺内洞窟门上。现今珍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一度在法泉寺隋唐石窟内保存。
法泉寺自古山幽林茂,石冽泉清,被佛家视为修行善地,证道胜境,誉称“法泉地灵”,是靖远古八景之一。自一九八八年开始,政府号召,社会捐助,对法泉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修复石窟,再建楼阁,恢复旧制,引水上山,植树绿化,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昔日雄刹,重放光彩。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创建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独特的红岩景观,成为陇上黄河风情线一处重要的旅游观光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
钟鼓楼始建的年代是明朝正统二年,即公元一四三七年。当时为了防御北元蒙古人的南下入侵,明英宗朱祁镇同意了大臣的奏报,令置靖虏卫,时任汉中守备的安徽庐州府人房贵,率领一对人马,奉旨来到西北边陲黄河上游的这块风水宝地,在废弃的古会州旧址上建起一座新的城池,这便是靖远方志所载房贵“相地筑城”的来历。明代新筑的这座城市,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虏卫城。数百年来,她经历了无数的劫难,坚强的城市终于保存了下来,犹如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样,一代又一代顽强地生存着。就是这座城楼,也在战争和地震中被毁多次,后来又经过多次重建修缮,但是原貌被完好地继承了下了,坚如磐石一般,高高地耸立在县城中心位置,成为靖远悠久历史的象征。
四合院
靖远县现存四合院是清代代表性建筑物之一。位于双龙乡仁和村发裕堡内,距离县城约130公里。始建于清代中叶,房屋为砖土木结构,北堂屋三间,屋檐为卷棚式,四明柱;南堂屋三间,东西房各六间,均为七明柱,西南角有木结构绣楼两层六间,大门影壁为砖雕,刻工精细,清静淡雅,古朴厚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