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鳌头塔

历史

清远鳌头塔

鳌头塔坐落在清新县回澜飞水口的西岸,俗称“飞水塔”。相传,滨江河口与北江交汇处,有一条凶恶的鳌鱼经常吞噬过往船只,严重影响了清远城和滨江人民的生计,于是,地方乡绅集资在西岸建造了一座塔,以镇住鳌头,令它动弹不得,故称为“鳌头塔”。
鳌头塔高29.7米,共九层,为八面楼阁式,每面宽3.4米,建筑面积55.8平方米。砖砌,五平列狗牙砖出檐,下塑花纹,第二层刻有“高占鳌头”四字。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永州通判钟于田倡建。
钟于田也许做梦也没有想到,420年来,鳌头塔一柱擎天地矗立在北江河畔,成为清远人民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鳌头塔建成后,清远学子连登会榜,一时传为佳话。邑人皆称此塔钟灵毓秀、灵光四溢。自此以后,鳌头塔遂成为清远学子们心中的“圣地”,赴考之前必来拈香跪拜,祈祷许愿,祈求不负众望,一路凯歌高奏,中举人,继而进士及第。更希望应验那句箴言:“登鳌头塔——独占鳌头。”
鳌头塔成为清远地域标志后,塔下便成了风水宝地。气势恢宏的鳌塔寺建起来了,寺内的准提阁金碧辉煌,寺南的回清阁清幽雅致,每天吸引着众多香客和游客,每年的春日庙会,鳌头塔下总是热闹非凡,文人骚客,市井百姓,翩翩而至,莺歌燕舞。
420年来,鳌头塔多次重修,如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由清远分守道陈贽组织重修;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大火烧毁后由知县张象乾组织修复;雍正七年(1729年)鳌头塔毁于飓风,四年后由知县夏宗谨组织修复,以后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元年(1862年)因毁于战火而先后两次重修。重修后的鳌头塔终于恢复了原貌,它是清远人民的灵魂支柱,更是众多科举学子的精神圣地,屡坏屡修,屹立不倒,气贯长虹!
曾任苏州知府和安徽兵备道加按察使衔的邑人郭志融的《同治重修鳌头塔落成诗》道出清远士民的心声:“一枝矗立大河横,阅尽沧桑世几更。忽放笔花飞海水,全收佳气入江城。云间月照珠光动,天半风来铃响清。今日振衣登绝顶,便窥空阔想飞行。”
为了营造歌舞升平的喜庆气氛,清远知县于同治元年(1862年)出榜重新评定清远新的“名胜八景”,文人墨客踊跃参与。经过评选,清远地域标志鳌头塔以“鳌塔晴烟”荣登榜首,其余七景是:松岗听雨、凤台朝旭、仙源飞瀑、笔架看云、峡口春帆、古寺晚钟、犀潭印月。
因为新八景是在咸丰至同治年间评定,故史称“咸同八景”,今人一般称之为“清远旧八景”,以区别于1987年评定的“清远新八景”。
行文至此,我不能不为家乡的文化精英喝彩,举人郭钟熙的《凤城八景》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其中《鳌塔晴烟》140多年来被后人反复吟诵,经久不衰:“巍然一塔势参天,矗起文峰障大川。定有奇人钟间气,常多瑞色袅晴烟。低笼密树浓于染,偏爱斜阳淡欲燃。拟赋凌云闲眺望,映波奚啻笔如椽。”
鳌头塔1962年被清远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清新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