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跟大家浅聊了一下有关大理的一些我个人的小感受,这期咱们就一起去挖掘一下历史中的大理,去感受一下历史沿革中的大理。历史是一个严肃的事情,所以我就找了一些资料,让这些资料给我们揭秘大理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大理地区已出现了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部落,而且有了君长,出现了不同的族称,如焚、叟、昆明、白蛮、乌蛮等,大理的多民族性此时已初步形成。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发巴蜀兵征云南,滇王投降,汉武帝以其故地置益州郡,下辖24县,大都在云南境内,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从此洱海地区便完全置于中央王朝直接管辖之下。
东汉时期,为了加强对洱海地区的统治,东汉王朝将益州郡中的不韦(今施甸)、巂唐(今云龙西南)、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划出,加上新设置的哀牢(今腾冲)、博南(今永平)二县,置永昌郡,治所在不韦 (今保山东北)。永昌郡地域广大,史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它除包括今天的整个大理白族自治州外,还包括保山、德宏、西双版纳和临沧的部分地区。
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史称南中),进一步推行郡县制。建兴三年(225年),从益州郡中划出弄栋(今姚安),从永昌郡中划出叶榆(今大理)、邪龙、云南三县,从越郡中划出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青蛉(今姚安)三县,合七县设立新郡——云南郡,郡治云南(今祥云县境)。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云南大部分部落支离,各据一方。此时洱海地区有蒙诏(今漾濞)、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浪穹诏(今洱源)、施浪诏(今洱源东北)、越析诏(今宾川)、蒙舍诏(今巍山),先后崛起,史称“六诏”。蒙舍诏因地处南部,又称南诏。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先建都(山 龙)(山 于)图城(今巍山县大仓(山 龙)(山 于)山)、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后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诏共传13代王,历时165年。乾宁四年(897年),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后又杀死隆舜子舜化贞及南诏王室800人于五华楼下,夺取了南诏政权,建立了大长和国。
天成二年(927早),权臣杨干贞又杀死郑买嗣之孙郑隆,灭大长和国,立赵善政为王,建立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白蛮”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蛮”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大理国共传22代,历时316年。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大理,忽亲率中军,“革囊渡江”,攻破大理,国相高祥被杀,国王段兴智逃至押赤城(今昆明)。翌年(1254年),城破,段兴智被俘,大理国遂亡。六年(1256年),元宪宗蒙哥赦免大理国王段兴智,封他为“摩诃罗嵯”(大王)称号,并授予管理大理各部的权力,俗称大理总管。终元之世,段氏世袭大理总管,传11世。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帅,调集30万大军征讨云南,很快攻占昆明、大理。梁王自杀,大理总管段明兄弟被俘。明军攻下大理后,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今巍山)府。
我想繁杂的文字已经让大家有点头大了吧,但只有知道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感受当地文化。今天的历史探究就到这里结束了,下期咱们就聊一些有趣的话题,给大家来点美景犒劳一下疲倦的双眼,精彩就在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