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旗情简介
科尔沁左翼中旗简称科左中旗。位于哲里木盟东北部。东接吉林省双辽市、长岭县,南邻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西连开鲁县,北与扎鲁特旗、吉林省通榆县和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面积9811平方公里。人口54.65万,蒙古族37.1万人。是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数最多的旗县。辖6个镇、29个苏木、乡,13个国有农牧林场。旗人民政府驻保康镇。元代曾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长弟哈布吐哈萨尔的领地。明为蒙古科尔沁部地。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封王建旗,为科尔沁六旗之一。地处松辽平原西北部,由平原、沙丘、坨垠组成。有新开河、西辽河、茂林河等。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2℃,年降水量250 435毫米,无霜期140天。
(一)地理位置:科尔沁左翼中旗隶属于通辽市,位于东经121°08′~123°32′,北纬43°32′~44°32′。地处通辽市东端,大兴安岭东南边缘,西辽河北岸,是松辽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东西长191公里,南北宽116公里,土地总面积9 811平方公里。旗政府所在地保康镇在通辽市行政公署所在地通辽市东北部的一百零二公里处。本旗南与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相邻;西南与开鲁县接壤;西北与扎鲁特旗相连;北与科尔沁右翼中旗和吉林省通榆县交界;东、东南与吉林省长岭县、双辽县毗邻。
(二)地形地貌:旗境域属平原地貌。在冲积、风积因素下,具有波状起伏、草甸、沙坨、湖沼漫布的特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部额伦索克苏木界内,有一座小山峰,名玻璃山,属新生代第三纪后期喷发的玄武岩火山锥。海拔高259.3米,山底面积约1.6平方公里。以平原地貌为主、兼有风蚀、水浸蚀和火山锥等微地貌分布、平均海拔高度在120~215米之间
(三)气候:全旗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多风沙;夏季雨热同步,雨量集中;秋季短促,降温快;冬季干冷漫长。全年最高气温35.8℃,最低气温-25.1℃,年平均气温7.1℃,无霜期202天,全年日照2 891.7小时,降雨269.7毫米。年平均气温为5.525℃。一月份平均日气温为-16.2℃至-14.9℃,极端最低气温为-33.9℃,七月份平均日气温为23.7℃至24.1℃,极端最高气温39.8℃。年日均气温5℃以上持续时期,西部188天,东部197天,年日均气温O℃以下的霜期天数,东部为136天,西部149天。平均年降水量,西部342.0毫米,东部430.3毫米。极端降水量,年最多降水679.1毫米(1959年,巴彦塔拉农场),年最少降水量169.9毫米(1982年,保康)。
(四)水文:境内有西辽河及其支流新开河、乌力吉木仁河(该河过去是无尾河,1985年后,经过人工挖通,流入新开河)、清河等4条河流,均为辽河水系。境内河流径流量为58 530万立方米。河网密度为0.04公里/平方公里。
(五)自然资源: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宝龙山至架玛吐一带的长烟煤矿,矿产量约1亿吨;门达镇白市地区有矽砂矿,矿藏量约5 000万吨。有野生植物527种,分属70科214属497种,其中可供牲畜食用的有365种,可入药的80余种。中药材中麻黄草年产量可达6 000吨,甘草年产量可达100吨。主要野生动物资源有:狼、狐狸、沙狐、黄羊、黄鼬、艾虎等兽类和鹌鹑、山雀、沙半鸡、百灵、鹰、猫头鹰、大雁、雉、鹄、枭等禽及候鸟,还有鲤鱼、鲫鱼、鲇鱼、白鲢鱼等水生动物资源。野生植物有:榆树、黄柳、兴安胡枝子、山杏等木本植物和羊草、冰草、隐子草、芦苇、拂子茅、草木栖等草本植物,还有麻黄、甘草、黄芪、枸杞、毛知母、防风、狼毒等药用植物资源。
二、行政区划
科尔沁左翼中旗辖12个镇、4个乡、12个苏木:保康镇、宝龙山镇、舍伯吐镇、巴彦塔拉镇、门达镇、架玛吐镇、腰林毛都镇、希伯花镇、花吐古拉镇、代力吉镇、努日木镇、珠日河镇、胜利乡、七棵树乡、团结乡、新河乡、图布信苏木、乌斯吐苏木、额伦索克苏木、协代苏木、海力锦苏木、哈日干吐苏木、白兴吐苏木、敖本台苏木、花胡硕苏木、巴彦召苏木、敖包苏木、巴彦苏木;东苏林场。
科尔沁左翼中旗辖11个镇、4个苏木:保康镇、宝龙山镇、舍伯吐镇、巴彦塔拉镇、门达镇、架玛吐镇、腰林毛都镇、希伯花镇、花吐古拉镇、代力吉镇、努日木镇、图布信苏木、协代苏木、白兴吐苏木、花胡硕苏木。
三、历史沿革
科左中旗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是一个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和狩猎的的人群。五代时期,契丹国即辽统治时,科左中旗这一带属于上京道东境及东京道北境。
金朝时,金承辽治,科左中旗这一带属临潢府管辖。早在元朝建立之前,科左中旗这一带就属于成吉思汗开国勋臣兼贵戚亦乞列思氏的封地。亦乞列思氏首领孛秃先为成吉思汗妹夫,后为驸马,封昌王。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在东北设辽阳行中书省,科左中旗这一带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原路折连怯呆儿万户府。
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人分为三大部落,瓦剌部居西北,鞑靼部居北,兀良哈部居东北。科尔沁部属于鞑靼蒙古之一支,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封地在呼伦贝尔草原。明嘉靖年间,哈撒尔第十四孙奎蒙克塔斯哈喇(当时为鞑靼部大酋)率部南迁,在嫩江至辽河之间的大片草原上游牧。奎蒙克塔斯哈喇号所部为嫩江科尔沁。从此,北起嫩江南至辽河这片土地始称科尔沁草原。明朝末年,科尔沁部已经发展成整个漠南蒙古的一个强部,其势力仅次于察哈尔部。察哈尔部乃成吉思汗嫡系后裔,其部落首领世袭蒙古汗位,因此,科尔沁部服属于察哈尔部。
最先踏上科左中旗这片土地的科尔沁蒙古人是莽古斯及其部众。所以莽古斯应为科左中旗始祖。莽古斯是奎蒙克塔斯哈喇的第四代孙、哈撒尔的第十七代孙。努尔哈赤在尚未统一女真之时,就已怀有称雄北方的志向。在他与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斗争中,采取分化瓦解蒙古的策略,通过结盟、联姻和军事威胁等手段,首先将与之毗邻的科尔沁部拉到自己一边,并借助科尔沁部的力量,攻灭察哈尔部,从而完成了对漠南蒙古的统一。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莽古斯、明安等曾随同翁阿岱参加了进攻努尔哈赤的古勒山大战,翁阿岱、莽古斯兵败被俘,努尔哈赤怀之以德,赐锦衣放归。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的首领们对努尔哈赤深怀感激,遂向努尔哈赤提出结盟要求。努尔哈赤遣巴克什、希福、库尔禅至科尔沁,在伊克唐噶哩坡(今科左中旗花吐古拉一带)双主刑白马乌牛盟誓,结成同盟。结盟之举,使科尔沁部可从努尔哈赤处寻得庇护,从而明目张胆地摆脱察哈尔的残暴统治。努尔哈赤实现了分化瓦解蒙古之步骤。后金皇室与科尔沁部蒙古王公世缔国姻,互为嫁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达到羁縻蒙古之目的。
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16部49台吉会聚盛京(今沈阳),同满汉贵族一道向皇太极奉上“博克达彻辰汗”尊号。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敕封蒙古诸台吉。宰桑长子吴克善被封为卓哩克图亲王。同年,清廷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派官员赴蒙地划定旗界、编造牛录、造丁册。确定本旗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直属朝廷蒙古衙门(后改为理藩院)管辖,受哲里木盟监督,盛京将军节制。有清以来,清廷对科左中旗蒙古贵族的封爵在内蒙古各旗中是最多的。旗首任扎萨克(旗长)为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末代扎萨克为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共经历十四代。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民国政府对蒙古地区袭用清代扎萨克制和封爵制,根据民国大总统颁布的《蒙古待遇条例》,科左中旗蒙古王公普遍晋升一级。民国时期,科左中旗隶属于民国政府蒙藏院(后改为蒙藏委员会),受奉天都督管辖。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科左中旗改称东科中旗,隶属于伪兴安南省(后改为兴安南省)管辖。伪满当局取消了蒙古王公的一切特权,以“土地奉上”名义将蒙古王公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垮台。当年10月成立东科中旗自治政府,受东蒙自治政府兴安南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46年,哲里木盟政府成立,东科中旗自治政府所在地巴彦塔拉同时也是哲里木盟政府驻地。
1946年4月,哲里木盟撤销,成立哲理木省,驻地仍在巴彦塔拉。两个月后哲理木省撤销,恢复哲里木盟建制。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东科中旗自治政府改称东科中旗人民政府,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哲里木盟管辖。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东科中旗随同哲里木盟先后由辽吉省和辽北省代管。1949年9月,东科中旗不再由辽北省代管,归由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同时恢复科尔沁左翼中旗称谓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