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

历史

永泰公主

 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大唐高宗皇后武则天的亲孙女,即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对于永泰公主之死,虽然史书记载有出入,但在1960年之前并无实质性争议。之后,因考古发掘出了永泰公主的墓志和遗骸,把问题弄得复杂起来,学术界推测其死因的文章、专著很多,弄得读者一头雾水。

俗话说祸从口出,永泰公主之死即是一个印证。据史料记载,仅因与老公武延基和皇兄、时为邵王的李重润一起“嚼舌头”,议论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与皇帝奶奶淫乱后宫的事情,获悉后的张氏兄弟将此事密报武则天,武奶奶一气之下,将这个三个不识好歹的孩子一起处死。具体死法,新旧《唐书》上记载皆不同,前后矛盾。《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让他们自我了断,即“令自死”;《旧唐书·懿德太子传》称他们是被活活打死的,即“令杖杀”;《旧唐书·张易之传》称系用绳带勒死的,所谓“令缢杀之”就这个意思。

反正,不论到底怎么死的,武则天处死了永泰公主的史实,并没有人怀疑过,但因一次考古,把这个问题弄复杂了。

章怀太子李贤墓

怎么成了永泰公主墓?

提起这次考古,还得从1958年说起。

这一年,共和国开展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国文物大普查。当年6月,陕西省文管会会同乾县相关部门,对包括乾陵在内的县境内的文物进行普查。

同年l2月,乾县在梁山上、紧邻乾陵的西侧,修建水库,此即乾陵水库。建库前,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省文管会派出专家,对乾陵陵园做地貌勘查。这次勘查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找到了通向乾陵地宫的隧道口。而在此之前,在修建西兰铁路上山采石时,当地人已发现了裸露的人工石条。

1960年1月,陕西省在《关于成立有关县(市)名胜古迹整修委员会的通知》中,首次提出了“乾陵的整修和发掘工作”。通知是春节前下发的,节后陕西省便批准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着手发掘乾陵。

随着隧道的发掘清理,乾陵地宫石门近在咫尺,就等着一声令下。当时,考古界对发掘帝王陵兴趣很浓,之前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发掘。出于慎重考虑,陕西方面派出了五人小组,带着精心准备的《乾陵发掘计划》到京,申请发掘乾陵。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看到后,果断否定了这个“挖墓申请”,并亲笔批示:“我们不要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给后人完成。”不久,国务院又作出了“全国帝王陵墓目前暂不要发掘,一切力量集中于工程地区,配合清理文物”的指示,给当年的帝王陵墓发掘热强行降温。

而当时陕西挖乾陵的工作已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发掘班子都已成立。在当年的大形势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正在陕西调研的庄敏了解情况后,或许是出于安慰的考虑,同意发掘班子选择一座陪葬墓进行发掘。就这样,离乾陵很近、封土高大的“章怀太子李贤墓”,遂成发掘对象。

但在打开地宫、找到《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后,发现此墓并不是武则天之子李贤墓,而是她的亲孙女李仙蕙墓,这当时在国内考古界引起轰动。

永泰公主“珠胎毁月”难产而死?

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又一条颠覆历史的爆炸性论断出现了:永泰公主李仙蕙并非死于他杀,而系难产死亡。原来,1963年第一期的《文物》上,发表了时任陕西省博物馆馆长的武伯纶先生对刚出土永泰公主墓志铭的独家考释文章《永泰公主墓志铭》,此说法即源于此文。

武伯纶的“难产说”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不少人相信。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在看来,当年武伯纶的推断有望文生义之嫌,他把墓志铭中的曲笔理解偏了。武伯纶的关键性论据之一是永泰公主墓志铭中对死因的记述:

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

其中的“鸾愁孤影”一语,让武伯纶误以为永泰公主并非与丈夫、哥哥同时被处死,而是成了寡妇后,形影孤单,愁苦忧伤成疾,进而得出了“似永泰公主系因病而死,不是被武后杀害”的观点。再联系“珠胎毁月”一语,武伯纶又得出了永泰公主的具体死因:“似谓永泰公主之死,是因为怀妊所致”,此即广为流传的“死于难产说”。

“难产说”不过是一名考古专家的大胆学术猜想和推断,并无不可。但为何会有那么多人相信是真的?原来下面又有故事,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永泰公主与其老公的残损骸骨。对此骸骨的人类学鉴定报告,引出了新话题。

考古发掘中,在地宫的后室发现了当年安放遗体的石椁。屋顶状的石椁顶部最南一块石块,已被挪开了45厘米,里面淤积满了泥土,这说明,椁内已被盗墓者盗了。果然,接下来除骸骨外,从椁内没有发现一件随葬器。

考古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永泰公主墓的墓道上有一个早期盗洞,里面有一副呈站立状的人骨架,旁边还有一把铁斧,周边则散落着金、玉等随葬品。分析认为,这骨架应该是当年的盗墓者,他在将盗得的宝物递给上面的同伙后,未能爬出来,被贪心的同伙砸死在盗洞内。

发表于l964年第一期《文物》的《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对遗骸是这样介绍的:“(遗骸)保存不完整,头骨及一个下颌骨在椁内东北角。这说明是二人合葬,与志文所载相符。由头骨的位置看,大约是头向北、足向南。其他葬式不明。”

后来,有学者用11块出土骨盆碎片,进行人类学鉴定,复原出了永泰公主完整的骨盆。发现,永泰公主骨盆较之同龄女性狭小,由此得出结论:“显然, 如此狭小的骨盆, 即使一般胎儿也难顺产。”

有学者再据永泰公主的丈夫武延基十分健壮的史料记载, 推测出他与永泰公主所生的“胎儿不可能很小”。联系墓志铭中“珠胎毁月”一语,在一步一步的推测和猜想之中,把永泰公主系难产死亡的结论,几乎讹传成了事实。

唐中宗下令处死女儿女婿?

现代学者的种种谬误推论,都是一方墓志惹出的麻烦。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过去,墓志铭行文时讲究避讳。皇家的墓志均属官刻,一般由当时很有才的文人执笔,避讳更深。永泰公主的墓志,由唐中宗当时十分青睐的太常少卿兼修国史臣徐彦伯撰书。徐彦伯是当年有名的大才子,所撰志文精美,情意浓浓,寓意深远,但却滴水不漏,让生者死者两不尴尬。

主人被武则天处死的事实不能不说,又不能明说。于是徐在志文中大量使用曲笔,隐而不露,任后人理解,想不到忽悠了不少考古专家。所谓“难产说”,就是对墓志的曲笔误解所致。

永泰公主16岁时以郡主身份嫁给其表哥、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死时仅17岁,结婚不满一年。结合墓志考证,永泰公主与其丈夫武延基的死亡时间仅相差一天:丈夫先死,是九月初三;永泰公主后死,是九月初四。由此可见,夫妻俩确非同时被处死的。

为何没有被同时处死?学术界推测,最大的可能是永泰公主当时已有孕在身。唐律中规定:“诸妇人犯死罪怀孕当决者,听产后一百日乃行刑。”这与现代一样,对孕妇是不能立即行刑的,要在生产以后。

当时具体下令行刑的是谁?从史料上看,并非武则天本人,也非受武氏宠幸的二张兄弟,而是时为太子的唐中宗李显。据《旧唐书·张易之传》记载,武则天由于年事已高,好多政事都是交给张易之兄弟去处理。对孙子、孙女们这起“嚼舌头”案,武则天也没有亲自插手,这毕竟是桩家事,“案犯”又是隔代人,便让李显自己来“管教”子女。

永泰公主被张易之兄弟

“秘药”毒死?

在面首张易之兄弟的淫威下,软弱的李显不得不“往死里管教”孩子,违心对女儿永泰公主、女婿武延基、儿子李重润下了杀手。但李显心里实在不忍处死已有孕在身、曾与他一起受难的女儿,便欲借唐律规定,想放永泰公主一条生路,对她进行了一通杖打。也许受此杖刑,永泰公主流产了。

但张易之兄弟并未能放过永泰公主,可能他们看出了李显的想法,随即(也许就是在当天晚上)便以慰问永泰公主为名,派人送来治疗杖伤或治小产的特效药,让永泰公主服用。谁知,药里已被下毒,永泰公主服用后很快毙命。“忿双童之秘药”一语中,隐藏的就应该是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信息,所谓杖杀、缢杀、自杀可能均非致命的死因:永泰公主系让张氏兄弟毒死的。

“双童”应该是隐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秘药”则应是下了毒的神秘之药。如果没有下毒,二张兄弟送来的是良药,墓志铭中又何必用“忿”这样的字呢。这个“忿”字,虽然是徐彦伯写的,但表达的却是李显的心情,其悲痛之情尽在一字之中。

有学者认为,“双童”是《左传》中“二竖”的另一种说法,代表病魔。笔者觉得这样理解太复杂。即便“双童”代表病魔,那“秘药”又怎么解释?

可能正因为女儿死得冤惨,事实上自己也是杀害亲生女儿、女婿、儿子的凶手,所以在复位之后,李显第一时间给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改葬礼,“号墓为陵”,陪葬乾陵,以这种荣耀抚慰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