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甲秀楼

历史

贵阳甲秀楼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从古到今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甲秀楼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在甲秀楼前,总会有许多外地人前往留影,因为在南明河上,又在城市中心,所以贵阳人也经常在这里漫步休闲。过节,许多人在这里放孔明灯,或礼花,或观赏甲秀楼的灯光。但是,对于甲秀楼的历史却不是很多人知道的。最近新发的《当代贵州》影响力杂志对此作了专门的报道。著名贵州文化老人陈福桐先生的得意门生、文史学家、现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贵州省历史学会理事、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庞思纯老师专门撰写的一篇文章《江东之:甲秀楼之父》 详细介绍了甲秀楼的历史。征得庞老师同意,特转载此文,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甲秀楼,了解贵阳。庞思纯老师曾经撰写并出版《贵州人文读本》、《明清贵州700进士》、《明清贵州六千举人》、《明清600入黔官员》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