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宣化

历史

这就是宣化

从火车站到宣化城的繁华地带———新步行街有十多分钟车程。

大青砖铺成

的街道看上去比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更宽阔,

繁华的气氛也一样。

到宣化时已是

多,早饿了,前来接站的朋友不无担心地说,这里的餐馆中午过了点

就没得吃了。

朋友一路念叨宣化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军事重镇”、

有“京西第一

府”之誉,其古城就是按北京城的格局建的。于是我们决定撇开繁华就访古。

钟鼓二楼撑起古城风骨

钟鼓二楼处在城市的中轴线上,

南北前后相距约

200

米。

与延伸向南的新步

行街的繁华不同,鼓楼向北至钟楼的这一段,热闹中仍然保留着它的古朴气质。

从马路两旁尚存的古色古香的建筑,

还有各种特色小吃摊档,

以及附近亭园古槐

下悠闲的人们可以感受到老城气息。当然,钟鼓二楼为这种气氛奠定了基调。

钟楼名清远楼,始建于明代,登楼可览宣化全景,近看梁枋斗拱结实小巧,

重檐斗角华丽明艳。

二楼中央悬挂一口大钟,

钟上铸有“宣府镇城钟”字样,

说重击时声传四十余里。

同为明代建筑的鼓楼,

由于当时镇守宣府的官员称镇朔

将军,因此得名“镇朔”楼。鼓楼上的大鼓是复制的,倒是擎天支柱令人感叹。

鼓楼一层的图片资料显示了宣化城内曾有的

座庙宇、

座桥、

座牌坊、

城墙,宣化人自称:如果保存得好,宣化绝不逊于平遥古城。语气中,有骄傲,

但更多的是失落!

宣化古城到底有多古

宣化地处蒙古高原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

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尤其是

在明代,

它是长城九镇中城池最大最坚固的。

夯土城墙外加青砖包砌。

当时驻军

也相当多。据《宣府镇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宣府镇军户

12

万人,官户

4

人,民户仅

2

千人,“兵城”之称由此而来。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现在宣化城里大多数城防设施已荡然无存。

城墙外

包砖已被扒掉,

只剩下残破的土垣。

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是藏身于宣化炮兵指挥

学院内的城墙西北角。参观的当天,北风呼啸,沙土飞扬,我们逆风中穿过长达

2

里的炮院学府大道向城墙西北角走去。约

10

来米高,墙底十几米宽的厚实夯

土城墙渐现眼前,中间豁口成了炮院的大门,有哨兵把守。古墙、老树、持枪的

哨兵,站成了西北角的剪影,定格其中的还有不远处直冲云天的重炮。

破损的城墙已远去,

而逐渐清晰起来的是辽代壁画墓群。

“人人皆知宣化是

个古城,

到底古城有多古?”宣化市旅游局党委副书记李进林直截了当地说辽代

壁画墓群最值得一看。从宣化西门出城

4

公里,车沿着乡间公路拐进下八里村,

辽墓就隐藏在一处背倚群山的开阔地,

地面杂草疯长。

看墓的老人引着我们来到

一号墓地———辽家族墓群的中心人物张世卿之墓。

据老人讲,

张世卿原为当地

乡绅,乐善好施,开仓赈灾,获朝廷封赏,其职位相当于现今的教育部长。顺着

几乎直立的墓道而下,

墓中已空无一物,

但四壁壁画人物清晰生动,

反映了辽代

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备经图、茶道图、对弈图等。

这是一个家族墓群,

总共有十几座墓,

现对外开放的是一号墓以及二号张世

卿的父亲之墓。离开辽墓时,看墓人为墓门上好锁,因为游人甚少,荒草中老人

离去的背影更显孤单。

听说为防止墓圈外地下水侵蚀辽墓,

宣化政府已投入几十

万保护资金。

宗教、艺术在宣化共繁荣

留下如此规模宏大的辽墓群,

可见当初张氏家族的影响力,

但探知其后代时

却没有下文,

就像宣化的古庙古桥一样,

消逝得不见踪影。

而这个古城透露出的

魅力仍然俯拾即是。

从保留至今的天主教堂、

清真寺以及正在复建的时恩寺里拔

地而起的大雄宝殿中,

可以感受到从唐代以来多元文化在这里共生共荣。

人们习

惯看到大街上葛衣麻履的和尚、道士,还有白巾黑袍的修女。

在宣化宾馆对面,

是双钟楼哥特式的天主教堂,

五十多岁的老姜打开了天主

教堂的大门,宽阔的进深,挺拔的穹隆,古朴的墙壁彩绘,更突出神秘氛围。大

堂一侧立有“主教程公伯文禄之墓”碑,

据称只有做出杰出贡献的主教才有资格

将墓葬在教堂内。

教堂东侧是一座三进四合院,

那里曾是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所在

地。

离开天主教堂,

前往胜利路西北的大雄宝殿。

正在修缮的大雄宝殿据说是由

民间信徒集资重建。

院内停泊一新车的背窗上,

俨然写着“由河北蔚县某酒厂捐

献”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