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历史------秦汉时期

历史

民勤历史------秦汉时期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民勤县是一块沙漠绿洲。这里曾是连接东西方文化“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历史源远流长,从两汉时的设郡立县,到明清时的移民屯田,无不展现出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风貌。

先秦时期:今民勤所在的河西走廊,在距今六亿年以前的远古时代,还是一片苍茫的古海洋。后随地壳隆起,演变为祁连古陆。在距今约七千万年以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祁连山区急剧上升,形成了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脉。山脉以北的东部地带,形成了现代民勤盆地。祁连山森林茂密,冰川连绵,源源不断的雪水汇入盆地,聚为湖泊。草原与湖泊构成了辽阔而美丽的民勤绿洲。“原隰底绩,至于潴野。”《史记·夏本纪》作:“原隰底绩,至于都野。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武威)县在姑臧城北三百里,东北即休屠泽也。古文以为猪野也。”《尚书》和《史记》的许多注家认为,《禹贡》、《史记》的上述记载,其大意是大禹治水到了“潴野”或“都野”。也有人认为,“潴野”是古部族名,该民族生活在今石羊河流域,因以部族名作了地名。史料有限,难以考实,但这至少说明了在遥远的古代,先民们就在民勤进行着开发和建设。沙井文化是中国西北甘肃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较晚的一个支系,因公元1924年首次在民勤境内沙井子发现而得名,分布于河西走廊永登、古浪、民勤、永昌、张掖等地。其时代大致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各地遗址发掘出各种器物、房址、窖穴和城址、墓葬等。陶器多为夹砂红陶,器形以单耳或双耳的圜底罐和桶状杯较为典型。石器有斧、刀、镞、网坠、环,制作比较粗糙。铜器较多,包括刀、镞、及各种式样的装饰,特别是带翼的铜镞,制作相当进步,与周代的极为相似。铁器有铲、锥、锸等生活用具或生产工具,表明该文化体系已进入较发展的社会阶段。同时也发现了为数不等的卜骨,说明当时的人们信奉宗教,举行祭祀。民勤境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沙井文化遗址有三处:柳湖墩遗址、火石滩遗址和小井子滩遗址。柳湖墩遗址位于县城西南十六公里的沙漠中,今遗址已多被沙丘埋没。自公元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以来,陆续出土有石斧、带孔石刀、夹砂粗红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公元1963年2月11日,柳湖墩遗址由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10日,省政府又重新予以公布。火石滩遗址位于县北西渠镇大坝村东,其中心在今大坝渠北岸紧靠白茨湾沙漠的地方。北距镇政府驻地约四点五公里。遗址地面暴露有沙井文化类型的夹砂粗红陶片、石斧、石刀以及铜簇等物。小井子滩遗址位于泉山镇团结村西北约二点五公里的沙漠中,暴露于地面的遗物有夹砂粗红陶片和部分石器残片、双孔石刀等,遗址今多为流沙覆盖。沙井文化的特质和人类种属,从出土的遗迹可以断定有异于中原系统。永昌蛤蟆墩墓葬出土的弧背小刀,带有鄂尔多斯式铜刀的特征。许多以各种动物纹样为题材的装饰品,具有匈奴文化特征。榆树沟墓葬的鹿形饰、草帽状圆牌饰、带銎动物头饰均似匈奴文化中同类器物。这说明沙井文化与匈奴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学者依据其分布和所处的时代推测,其先民可能属于活动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古月氏部族.

秦朝: 秦朝,今民勤为匈奴休屠王的领地,王庭置于休屠城。秦、汉之际,河西为月氏所居,势力强盛。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即位后,历经多次征战,于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派右贤王击败月氏占领河西,同时向东征服了东胡族,河西走廊遂为匈奴所有。月氏人大部西迁后,他们在河西地区的故地被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部落占领,并将一部分部落迁居于此,设立了统治机构。今民勤一带是休屠王的领地。休屠王在谷水(石羊河)中游拥有大片牧场,并在谷水西岸筑休屠城,作为王庭。西汉西汉,今民勤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辖制,郡治武威;境内有武威、休屠、宣威三县。是为境内立县之始。西汉初年,“汉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匈奴不断侵扰河西地区,占领许多地方,并驻重兵,对汉朝西部构成严重威胁。久经战乱的汉王朝无力反击,被迫以和亲和进贡的方式换取暂时安宁。但“匈奴数和亲,而常犯约,贪侵盗驱,长诈之国也。反复无信,百约百叛。经七十余年休养生息,汉王朝逐渐强盛。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国臂掖,“使票(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票骑将军复与合骑侯(公孙敖)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今甘肃境内山丹河),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余级,裨小王以下十余人。”河西战役使强盛一时的匈奴从此失去了河西这块膏腴之地。《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西汉凉州武威郡匈奴一年内连遭两次打击,“其秋(前121年),单于怒昆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昆邪、休屠王恐,谋降汉,汉使票骑将军迎之。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凡四万余人,号十万。汉得昆邪,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霍去病将昆邪王及休屠太子金日磾送至长安,武帝封昆邪王及亲信数人为侯,将匈奴部众置于陇西(今甘肃临洮一带)、北地(今甘肃东北部及宁夏东部)、上郡(今陕西榆林一带)、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五郡故塞之外。自“浑(昆)邪王降,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汉武帝临终时,选拔顾命大臣,令金日磾助霍光辅佐少主,此为民勤人在中央任重要职务的第一人。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朝自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郡立县,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地区从此正式归入汉朝版图。之后,汉朝开始在河西移民实边,戍守生产。“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开。莽曰张掖。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 领姑臧(今凉州区)、张掖(今凉州区张义堡)、武威(今民勤县城东北约一百里处)休屠(今武威城北六十里处)、揟次(今古浪县境内)、鸾鸟(今凉州区西北)、扑擐(今古浪县西北)、媪围(今景泰县芦阳镇)、苍松(今古浪县境内)、宣威(今民勤县城西南约二十余里处)等十县,郡治(首府)武威县。辖地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王汉为第一任太守。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个刺史部(州),即十三个监察区,每部派一刺史(汉成帝时更名为州牧),甘肃属凉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辖八郡,略当今甘肃全省、宁夏西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宣威县,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取宣耀威力之意。《水经注疏》杨守敬[疏]“(宣威县)汉县属武威郡,后汉、魏、晋在,后《魏志》误作“宜盛”。为武安郡治。在今镇番县南。”休屠县,太初三年(前102年)置,以匈奴故地休屠泽得名。《汉书·地理志》载:“休屠,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武威县,太初四年(前101年)置,取国威雄武之意。民勤归汉,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农业大开发,由原来单一的游牧民族,过渡到多民族逐渐融合;由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变为农牧业并存的经济形式。

新朝:新朝,今民勤属张掖郡辖制,郡治武威;境内置武威、晏然、宣威三县。公元8年,王莽篡政,改武威郡为张掖郡,改休屠县为晏然县。民勤境内有武威、晏然、宣威三县。窦融割据:窦融割据时期,今民勤属武威郡辖制,郡治姑臧;境内县治不变。公元25年(建武元年),张掖属国都尉窦融,被酒泉太守梁统、敦煌都尉辛彤、张掖都尉史苞、金城太守厍钧、酒泉都尉竺曾等人推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割据河西五郡,任梁统为武威太守。同年,刘秀称帝,建都洛阳,东汉建立。窦融等欲归附东汉,但因金城以东到天水一带被隗嚣隔阻,未能实现其愿望。公元29年(建武五年),窦融遣刘钧奉书至洛阳,表示归附之意,光武帝遂授窦融凉州牧。武威郡治姑臧,下辖十三县,除领西汉时十县外,又增鹯阴(今甘肃景泰县境内)祖厉(今甘肃靖远县东南),显美(今甘肃永昌县)三县。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光武帝召窦融进京,任大司空,参与朝政,河西地区尽归东汉。东汉:东汉,今民勤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辖制,郡治于西汉末由武威县迁至姑臧县;境内仍置休屠(复西汉故称)、武威、宣威三县。东汉凉州武威郡:“光武中兴,命并省郡国”,设凉州刺史部,辖陇西、汉阳、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十郡;张掖、居延两属国。“凉州刺史治汉阳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23]。汉献帝时,迁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南)[24]。《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汉“武威郡:十四城,户万四十三,口三万四千二百二十六;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朴擐、媪围、宣威、苍松、鹯阴(故属安定)、显美(故属张掖)、左骑千人官”。武威郡治由武威县迁之姑臧。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撤裁凉州,以其诸郡并入雍州,即“是时不置凉州,自三辅拒西域,皆属雍州。魏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

我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