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将军简介: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
在杨靖宇一生中有两次重要的西征,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后,杨靖宇将军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与关内红军打通联络、摆脱日军包围,避免东北抗联与国内抗战隔绝,提出了西征与关内的抗日部队共同抗战决定。下面为大家讲述他的第一次西征。
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于1936年5月消灭邵本良部队之后,来到本溪县草河口山区的汤池沟,举行了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研究决定向西挺进打通与关内中央红军取得联系的西征事宜。不久,杨靖宇从日伪报纸得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方非带了几十人进到热河”。断定方志敏率红军到了热河,为了打通与关内的联系,他毅然决定采取西征的行动。于是,命令1师马上组织部队出发西征,与关内中央红军取得联系共同抗日。西征部队以抗联1军1师为主力,由1师师部、警卫连、三团和少年营,由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和师长程斌、师参谋长李敏焕带队开始西征。途中,由于西征部队前进严重受阻,另外,当地群众对他们不了解,增加西征的难度。为了避免损失,7月8日,师部决定化整为零,分三路返回。1师师部在回师途中在辽阳、本溪交界处,与跟踪追击的驻本溪连关山日军守备队、第二中队展开了激烈战斗,毙日军今田大尉以下官兵70余人。虽然第一次西征失利。但是,西征摩天岭战斗的胜利鼓舞抗联战士精神。杨靖宇将军决定再次西征,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
但是杨靖宇西征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当时倭寇关东军兵力超过75万,伪满国兵和日满伪警察超过百万;东北抗联只有三万,加上东北军和义勇军残部不过八万,敌我力量对比超过20:1!为什么杨靖宇要放弃已臻成熟的游击战术,而要集中骑兵实施运动战呢?
首先,倭寇在关内占领了两广沿海和武汉,国民政府只能通过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获得外援,而倭寇兵力投放已濒临极限,对华战略从全面进攻、武力鲸吞,转变为武力促降、招降纳叛。这就要求倭寇放缓正面战场的攻击节奏,大力稳定后方。
其次,关东军眼红关内同僚战功,积极对苏备战。当年张鼓峰战役苏军惨胜,加上布柳赫尔元帅被肃反部门刑讯惨杀,远东红军惨遭大清洗,使关东军误判苏军实力,加强全面进攻苏联远东地区的准备。这就使得日满敌伪强化对抗联和东北军、义勇军残部的讨伐。
另外我军方面:东北军、义勇军残部已孤军奋战七年,抗联第一路军及其前身也已五年,内缺补给,外无救援,如何坚持巩固并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难题--实际上,抗联从未建成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政权,也从未转变为CCP领导的人民军队,充其量只是CCP党员影响乃至领导的私人武装,和军阀武装没有本质区别,打顺风旗嗷嗷叫,但缺乏苦战恶战打硬仗的准备。这样下去迟早出问题。抗联急需打通对外通道,获得中央指示,调整自身战略。
杨靖宇作为鄂豫皖苏区和东北抗联的创始人,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敌我态势的危机和转机。他本人和东北抗联、满洲省委的领导都缺乏根据地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经验,与中央断绝消息多年,迫切需要思想指导和干部支援。
分析完这些,我们再看杨靖宇西征,就容易理解了--一旦西征胜利,骑兵部队顺利抵达辽西、热河,就可能联系上创建中的冀热辽抗日游击根据地,从而和中央取得联系,东北我军态势就可能得到重大改善,辽河迟迟没封冻,使杨靖宇西征以失败告终。此后,日满敌伪加紧了对抗联的讨伐,加大了归屯并户和武装移民屯垦的力度,迫降了抗联第一师师长程斌,使第一路军和整个抗联陷入灾难之中。这非但不能说明西征是错误的,反而证明西征的紧迫性,它的失败后果有多严重,我们就可以想见它一旦成功,成果有多伟大。
所以说,杨靖宇是整个驿城整个天中的骄傲,更是整个民族的骄傲,第一次西征,他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