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寺坡,处庄秦静三县交界的阳川乡新庄沟村,因山脚塔儿湾有几座佛塔,寺院依山而建,故名。主山从蟠龙山起脉,中经吴王坟山,西南入葫芦河,如饮溪之龙,又名 “溪龙山”。 寺院背依横亘葫芦河与水洛河之间的溪龙山山脉,左靠纵贯庄静中界的崔家大梁,上弯磨石峡同静隆相连,下曲高家峡与秦张相通,俯临阳川盆地,钟灵毓秀,泽被雍凉,为千年古刹。阳山川,古之长离川;葫芦河,古之瓦亭水、苦水、长源河。阳山川河谷地带,历史悠久,物阜民丰,英才辈出,古道纵横,城堡林立,向为乐居、屯粮、用兵之地。因建置频改,兵连祸结,故寺院三移其址。
最早在台家嘴村北的朝阳山,与曹家坪西阳寺隔河相望,寺庙群落因势而上,直至山顶。绝壁凌空,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是当时有名的佛道道场。相传为东晋吕光建立后梁国寺的下院,盛况延及唐宋。山顶有“庙山遗址”,沿梁有“后梁遗址”,李家湾有两晋“石洞门遗址”,河对面有远古至明清 “曹家塬遗址”、元代“石家坪遗址”,均出土过与此寺有关的文物;后移建于孙家坡庙口嘴(今孙王村北),规模较小,但殿宇新辉,宝像重光,雅静规整,香客不绝。其地郭坑油坊庵出土一北周造像碑,上刻一佛二菩萨,记年周天和七年。约建南北朝,毁于明正统五年(1440)的地震;明嘉靖后期再移塔寺坡。极盛时,主要建筑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真君殿、玉清宫等殿宇。山下建有戏楼、书院、练武场。沿大路盘旋而上,有驿站、歇马店、店铺、吃喝店,香客不绝,商旅络绎,十分繁华。是静宁州有名的寺院。
塔寺坡曾历三次浩劫。先是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起义回民与清军于车车塬(今扯弓塬)大战后,李得仓部溃退时烧毁寺院;再是58年大炼钢铁时拆毁了庙宇到高家峡去炼钢;三是1966年文革破四旧。甚而至于最有名的青铜巨钟(钟身铸有经文,声音洪亮,可传至40里外的静宁县威戎镇,是塔寺坡的镇山之宝)也不幸被毁。 改革开放后,信士张银林等数人力主重建。自丙寅年始,历时一十八载,艰辛筹资,重修寺院、钟楼、鼓楼、正殿、偏殿数十间,彩塑无量祖师、释家牟尼佛、 三清大帝、三清娘娘、财神、药王、牛马王、观音菩萨、文昌、魁星等神像数尊,建戏台戏场,恢复三月三庙会,此举功德无量。善男信女,无不欣悦,文人居士,莫不称颂,千年寺院,重现昔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