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革命历史

历史

红安县——革命历史

红安原名黄安,建县前是黄冈、黄陂、麻城三县属地。为改当时三县分割、地处偏僻、远离县治、山高皇帝远、政令难施、不易控制的局面,1562年两台疏上,礼部尚书徐阶在朝廷竭力赞助,恳切言明建县利害关系。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经过户部复奏,朝廷正式批准建县。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黄阪的滠源乡8里甲,黄冈的上中和乡12里甲为新建县所属,定名新安县,不久改名黄安县。据《黄安县志》记载,因春秋时地属古黄国,为求“地方宁谧,生民安妥”故名“黄安县”’。1952年9月,为了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于此,湖北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改黄安为红安。

黄安境内住民多为汉族,多依山傍水居住,自古就过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衣食用品几乎全靠自给。农闲季节,男子搓麻绳、榨油、熬米糖、打草鞋、上山挖药材及做瓦工、木工、石匠、理发等为副业;女子则以纺线织布、养鸡、猪、牛、羊来弥补生活的不足。

1924年,黄安旅汉读书学生受董必武派遣回黄安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秋成立了党团特别支部。1927年夏成立了县委。在整个湖北地区,黄安党组织的建立是比较早的。北伐军尚未到达武汉,黄安的国共合作就已形成,秘密农民运动已经开展。北伐军攻下武汉后,黄安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农民武装普遍建立。1927年,麻城发生“麻城惨案”,黄安和麻城两县的农民自卫队在对敌斗争中,互相支援,为黄麻起义奠定了基础。

1927年11月13日,黄安、麻城两县的农民武装和数万名群众,在潘忠汝、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等的指挥下,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攻克黄安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尔后在黄(安)、麻(城)、光(山)边界地区建立了根据地,走上了武装割据的道路。1929年爆发的著名的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使鄂东北、鄂东南和皖西三块地处中原、横跨三省的大别山苏区连成一片,成为鄂豫皖苏区。

黄麻起义后,尽管遭受了国民政府的多次镇压,但在徐向前等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围剿。1931年,在黄安的北部重镇七里坪成立了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

1930年11月至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在蔡申熙、曾中生、郑行瑞、徐向前等人的领导下,转战鄂豫皖三省,取得了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四个师共2万余人向西转移,红安人组建了红二十五军又继续战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安建立安礼、安麻边、和陂安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并建立起抗日游击武装。

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天台山地区的游击队坚持战斗,“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合水煮”,为1947年6月刘邓大军进大别山创造了条件。

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红安共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十四万优秀儿女。当年,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里,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名属红安籍。红安现已查明在册的烈士有22552名,包括曹学楷、王秀松、赵赐吾、张南一、秦绍勤、甘济时、江竹青、闵丹桂(女)、吴永达、徐朋人、晏春山(女)、郑行瑞、杨菊香(女)等,既有满门忠烈的戴克敏一家,也有兄弟姐妹同献忠骨的程氏兄妹,还有夫妻烈士同捐躯的王鉴、夏国仪(女)夫妇。还有潘忠汝、吴光浩、沈泽民、蔡申熙、王志仁、吴焕先等外籍烈士。

红安走出了二百二十三名将军,周纯全、王建安、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王诚汉、刘飞、王近山、刘昌毅、李天焕、张天云、韩卫民等一大批开国将领,还有和红安有着近似血缘关系的一代将帅,如徐向前、陈赓、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李德生。

以上便是故乡的历史风云,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我为我的家乡代言,要了解更多,敬请观注下期介绍!

能力秀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4/skzftxiaozhen 望大家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