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其后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演变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北朝时期有李平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子李谐,文辩为时所称,与卢元明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子李庶,方雅好学甚有家风。庶弟李蔚,涉观史传兼属文词,昆季并尚风流,长裾广袖从容甚美。弟李若,聪敏颇传家业,风采词令有声邺下,时人称为京师灼灼,崔儦、李若。李彪,好学不倦,后为中书教学博士修撰国史。子李志,博学有才干,年十余便能属文。志侄子李昶幼年已解属文,有声洛下。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唐朝时有状元李琚,善书法尤工"八分书"。
2房支编辑
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他们是:
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孙);
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
始祖李潜。唐有李渤,和兄长李涉一起隐居庐山一心读书,因随身带着一只白鹿而被称为白鹿先生,现今白鹿洞书院立有先贤祠。李逊与弟李建皆好学讲习不倦。
丹阳李氏,始祖李伦;
安邑李氏,始祖李盖;
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凉李氏,始祖李系;
姑藏李氏,始祖李函;
始祖李承,是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因此这一房称为姑臧大房,即后世墓志铭所说的“称阀阅者姑臧大房也”。李承长子李韶,学识丰富,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李韶长子李玙,曾孙李师上,聪敏好学,雅有词致,为符玺郎,文林馆学士,后与范阳卢公顺,博陵崔君洽被朝士称为康寺三少。李玙弟李瑾,美容貌,有才学,为著作郎,典修仪注。子李茜之清通好文学。弟李行之善守门业,多识前言往行。弟李凝之笃好古文,精心典礼。曾孙李义琰是唐高宗时宰相,器宇轩昂,博学多才。义琰有侄孙李稹,有清名,但是却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职配不上自己的门第,所以给人写信、扎子,落款只写“陇西李稹”而不写他的官职。李行之子李玄道,唐朝初年秦王十八学士之一。其孙李亶,为修书学士,撰写《古今内范》一百卷。李亶孙李揆,为唐肃宗宰相,少聪敏好学,善属文,美风仪,善奏对,每有敷陈,皆符献替。李揆侄李益,著名诗人,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另一侄李随,状元及第。曾孙李专美少笃为文,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唯专美未尝以氏族形于口吻,见寒素士大夫,恒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李随侄孙李蔚,清河崔程姨夫,为唐僖宗时宰相,子李洵,“闽中文章初祖”黄滔以文士礼仪对待,和诗论文,使闽地文风大振。另一侄孙李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即时巨川之名闻于天下。李韶弟李彦,为中书博士,时朝仪典章,咸未周备,彦留心考定,号为称职。子李充,为太学博士。子李士英,有文才。彦之六代侄孙李岑李舟父子,杜甫赠诗云“李舟名父子,清峻文章伯”,为古文运动先驱之一,李舟著韵书一部。彦弟李虔,子李晓博涉经史,早有时誉。子李超性方雅善制,博涉经史。子李大师好学,无所不窥,善缀文。子李延寿为二十四史之南北史作者。虔弟李蕤,子李谚为太学博士,弟李义远亦为国子博士。又承弟李辅,为中书博士。长子李伯尚,少有重名,弱冠除秘书郎。伯尚弟李仲尚,仪貌甚美,少以文学知名。年二十,著《前汉功臣序赞》,时人号为后生可畏。辅弟李佐,子李神俊,风韵秀举,博学多闻,笃学好文雅,老而不辍。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汲引后生,为其光价,四方才子,咸宗附之。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
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
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刚。
始祖李琰之。少机警善谈论,经史百家无不悉览,号曰神童。为国子祭酒,秘书监。曾孙李大亮有文才。侄孙李迥秀雅有文才,饮酒斗余广接宾朋,当时称为风流之士。
又有京兆房李晟,为中兴大唐名臣。凉昭王之后有“文章李杜在,光焰万丈长”的伟大诗人“诗仙”李白。陇西李氏又有伟大诗人李贺,文学史上经典传奇小说的作者陇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
3祖籍地编辑
兰州大学的张书城老先生,甘肃渭源人,1950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李白和李氏文化,为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国际李白文化资料中心特约研究员,著书讲述了陇西李氏的前前后后。
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故槐里,迁成纪。”千百年来,槐里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可以说,槐里是李广的第一故乡,成纪是李广的第二故乡。而在李广和他的父亲李尚前往成纪之前,李氏就已经在这个名叫槐里的地方生活了几百年。 我们所能见到的关于李氏在古陇西相关的记载,最早是从李崇开始的,李崇也就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在秦时担任陇西守。秦以郡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每郡置守,掌管其郡。
李崇的后代李仲翔在平定羌人叛乱时战死,朝廷追赠太尉,“葬于狄道东川”,他的儿子李伯考奔丧时,将家彻底安置在了素昌,素昌就是今天的临洮。李伯考是李广的爷爷。
结合其他各个方面的内容,人们认为“陇西郡狄道东川槐里”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 槐树里在临洮县城东面一个叫东二十里铺的地方,尽管它的正式名称叫做槐树里,但在当地居民的口语中依然称作“槐里”。公路边上一个不大的石碑,上面写着 “古槐里”几个字。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这个槐里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
张书城老教授考证后认为,槐树里就是《史记》中记述的槐里。几十年来张老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曾经两次到过此地。他认为,大量的史实已经证实,今天临洮县的槐树里就是记载中的“槐里”。同时,张老先生从唐五代西北方言以及今天临洮的方言入手,彻底破解了李曰高子孙的墓志中记述的“都乡风华里”的历史迷雾,最后确证李氏子孙口传手记的“都乡风华里”就是今天临洮的 “东乡槐树里”。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可以这样说,史料中记载的陇西李氏祖籍地“陇西郡狄道东乡槐里”就是今天临洮东川二十里铺的槐树里。
4前身后世编辑
陇西李氏从最初扎根的狄道,随后扩展到全国各地,最后发展成了中国的第一大姓,这背后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迁徙之路。
《史记》记载,陇西成纪李氏,汉武帝末年因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灭顶之灾,狄道李氏也受到了这次事件的牵连,都已经“衰微矣”。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西晋至北周时,陇西李氏再次兴起,累世为官,成为功著关陇的陇西豪族。
陇西李氏的这次兴起是从李暠开始的,陇西李氏第一个做皇帝的就是西凉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生于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为陇西李氏“狄道房”人,是汉初征西将军李仲翔之19代孙。公元400年李建号“庚子”,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称西凉王,后迁都酒泉。后来李暠后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在全国各地担任过官职,后来他们就将家安置在了做官的地方,最后形成了不同的房。
在繁多的陇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为兴盛。这就是武阳(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房、丹阳(治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房、敦煌(治今甘肃敦煌县)房。唐朝时期,这四房出宰相十名,荣显功高,流芳百世。
在这里面,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敦煌李氏,始祖李穆。张书城老先生认为,李陵裔孙李穆、李贤就是陇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原来,李陵投降匈奴后,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拓跋氏,按照胡人的习惯,往往要跟随母姓,所以李陵的后裔就姓了拓跋。李陵死后不久,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李陵儿子迁大泽之东。大约在汉宣帝末年,李陵后裔的拓跋部落通过联姻等方式,形成了一个鲜卑拓跋部。几百年后,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公元450年,北魏发生了一次惨案,由于环境变化,北魏皇室霸占了李陵后裔的拓跋姓氏,为保存自己,李陵后裔又恢复了李姓。这一点,在宁夏固原出土的《李贤墓志》中已经说到了。
李贤和他的三弟李穆,曾在敦煌为官并且在敦煌安家,成为陇西李氏敦煌房的远祖。
漫长的岁月中,李氏已经发展到1亿多人,成为中国最大的姓氏,今天在临洮也有不少。“现在,临洮有八万人姓李,占全县人口的七分之一。”临洮县研究李氏文化的李瑞麟给我们介绍了情况。
整个临洮境内,以李姓命名的村庄达到76个,可以说遍地都是“李家庄”。仅仅是“李家湾”就有10个,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村庄也是非常的有趣,如“纸房李家”,他们或许有造纸的绝活;“窑头李家”最早是否住在石灰窑或者其他什么的窑边上。还有更多的李家,瓦房李家、大户李家、小户李家、单庄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称,成为展示李氏文化的天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