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大宝相寺

历史

汶上大宝相寺

汶上古称中都,当年孔子曾在这里干过一任行政长官,官名叫做"中都宰",所以此处也可以算得上一处胜迹。
宝相寺位于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北隅。始建年代,一说唐朝,一说北宋,由建筑风格及宋咸平五年(1002年)重建昭空寺和寺钟所铸"太和三年"(此钟毁于1958年)推断,当为晚唐太和年间(827-840年)以前所建。宝相寺是千年古寺,历经千载香火不衰,成为帝王将相、名流墨客礼佛观光的风水宝地,是齐鲁大地上的古寺名刹。

据《汶上县志》记载:“宝相寺在县治之东,始号昭空寺,宋咸平五年改今名。”宝相寺始建于唐代,占地约25亩,整个寺院建筑协调、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塑技高超、栩栩如生,为世所罕见。唐太和年间,曾铸一大钟。宋史云:宋真宗禅封泰山,途经中都,驻跸宝相寺中。


来到宝相寺,一定要去看一看太子灵踪塔。太子灵踪塔原称宝相寺塔,因宝相寺而得名。1993年汶上县葺修该塔时,在塔的地宫内发现佛“舍利”、捧真身菩萨、银菩萨等141件稀世文物,太子灵踪塔为8角13层楼阁式砖塔,底层东、西、南各一券门佛龛,原有佛像。塔高41.5米,精工细作,古朴典雅,造型优美而雄伟。北向群圆拱门,可通塔内。五层以上四面辟洞门。塔层外檐饰斗拱,上承圆椽连檐,皆作蝉肚形。惟四层外檐环雕大型莲花宝座,莲花瓣长宽各达0.3米,形成高大端庄的平座。塔内设螺旋阶梯直达顶层。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顶置黄琉璃圆葫芦塔刹,金光闪闪,故有“黄金塔”的美称。始知此塔名为“太子灵踪塔”。

佛教文物的出土,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佛骨、佛舍利珍藏在石匣内,有金棺、银椁层层相套,银椁由银条封箍,上放水晶牟尼串珠,黄绢覆盖,金棺安放在精美的银座上,前后有银菩萨、水晶瓶七宝净水瓶、跪拜式捧真身菩萨等。宫室南壁、四壁各有墨书题字,石匣上刻有铭文,此为瘗藏佛教圣物的时间和人证。佛骨的面世正值1994年3月15日,与瘗藏时隔整整882年,适合佛教界阴入阳出之说。自此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有"佛光"奇观显现,为太子灵踪塔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走进汶上宝相寺,沉默的墙壁写满岁月的刀削斧刻,静谧的古庙在菩提树沙沙的风声中坐看暮鼓晨钟。门前是流水般的游客,或是虔诚拜望的信徒,或是瞧新鲜的猎奇者,古刹门前笑逐言开,及至跨过那道班驳的门槛,却似心有灵犀般齐收住了嗓音,一式的庄重肃穆。空气里漫着檀木清新的香与诵经声古老的悟语。七祖惠能说:"菩提本无树",因为菩提是活泼泼的生命,懂得人世界的欢喜与愁苦。所以佛祖选择坐化于菩提树下。那么,在宝相寺地宫深处沉睡千年的佛牙舍利,又是否深味了"何处染尘埃"的感慨?它如何忍得漫长的寂寞,在朝代更迭的风雨中,笑看时光流转的花开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