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古墓出珍品

历史

周汉古墓出珍品

庆阳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人皆知之。《庆阳县志》周祖遗陵记载:“周祖遗陵在县城东山,相传为周祖不穴出之陵墓”。明代大诗人李梦阳在其《秋怀》一诗中也称赞曰:“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穴出坟。”但是,环县是否周人的发祥地之一,还不为人所知。自从曲子镇周代古墓挖掘出大量文物,才证实环县确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位于环县曲子镇双城南侧的马莲台和南庄的台地上,东靠山麓,西至台边,南临马莲沟,北接古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80米的区域之间,有一周、汉时期的古墓群,现已暴露于地表的有墓葬、灰坑和灰层。灰层厚度达1米左右。此墓葬区较为宏大,墓区内已发掘较为完整的瓮棺、瓦棺葬各1处,砖墓葬3处。现已发掘出西周时期的泥质灰陶豆、甑、罐、铜鼎、铜鬲及灰陶鬲残体碎片等文物多件;汉代的灰陶罐、盆、甑、灶、茧型壶和绳纹瓦等文物多件。

1975年4月,又在周、汉古墓群南部毗邻的五里桥发现一座汉代砖墓,从中获取一批青铜器,有铜鼎、铜釜甑、博山炉、焦斗,另有陶猪、陶狗各1件。周、汉青铜器,其造型优美、古朴、典雅,制作工艺精致,堪称环县境内青铜器之珍品,如西周铜鬲,呈三足若袋状,腹部外突,内腔呈椭圆体,两耳对称,通高14cm,口径14cm,是环县出土周代最完整的青铜器之一,为国家二级文物。西周铜鼎,三足呈圆柱形,口面圆形,内壁稍薄,无纹饰,双直耳(一耳残缺),足高8.5cm,通高26cm,口径17cm,是环县又一西周文物珍品,亦为国家二级文物。汉代铜鼎,为三足带盖,口径16cm,通高16cm,足高6.5cm,无纹饰,盖上有三个马蹄形环扣,分开可作为一个完整的盘形器。其造形别致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铜鼎、鬲的用途,一般是:大者用于“礼器”,小者用于“食器”或称“炊器”。亦有礼、食兼用者。汉代铜釜甑,分釜、甑两层,通高28cm,釜口径25.5cm,上下层用途分明,腹部有两个马蹄形扣。其造型优美,做工精细,是保存完好的青铜器精品之一。周、汉古墓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是研究环县在周、汉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活动的重要文物资料。

曲子双城在明代以前就有一故城遗迹,旧《环县志》载,明永乐初征西将军何福筑曲子城时,亦记载此地以前有故城遗迹。此城建于何时,现已难以考查。但从曲子双城周、汉古墓群的出土文物和故城遗迹来看,它们同处于一地,这说明曲子双城一带至少从西周至汉代的近千年时间里,一直有先民在这里生存居住。周代,曲子双城已是周人支脉的一个部落居住地。从周人墓葬的随葬品不难看出,珍贵的铜鬲、铜鼎,绝非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所有。当时能有这种随葬品的,只少是一个较为尊贵的族人首领。再从青铜器的做工造型来看,当时周人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相当发达,工艺也很先进,说明环县周人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活动已相当文明进步。既然这里有周人先民的墓葬,更说明环县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

汉代,环县的墓葬遗址更为丰富。仅从曲子镇沿环江而上至甜水镇,汉墓群遗址就有5处之多。出土文物更为丰富,是研究环县汉代文化的重要文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