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历史悠久,西太平仰韶文化遗址(在习文乡)和回漳仰韶文化遗址(在香菜营乡)证明了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临漳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临漳古称邺,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香菜营乡邺镇一带。邺,业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余年。齐桓公始筑邺城,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西汉汉高祖置邺县(公元前201年),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临漳”。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公元204年),营建邺都,邺城自此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公元580年,隋文帝杨坚下令焚
烧邺城,千年名都夷为废墟。 邺城经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多年全面系统的钻探、发掘,探明了邺城的城墙、宫殿、护城河、台榭、里坊、街道的位置和尺寸,并试掘了邺南城朱明门遗址、西华门遗址、邺南城北墙及地下城门等。邺城分为邺北城和邺南城两部分。邺北城始为齐桓公所筑,曹操将其营建为王都,东西7里,南北5里,外城门7个,城内分南北两区,北为宫殿区,南为里坊。曹操在邺北城西北角城墙上建筑了三个高大的台榭,即铜雀台、金凤台和冰井台,成为曹操和宾客们饮宴赋诗和战备的要地。目前,地表仅存金凤、铜雀二台遗址。邺南城始建于东魏元年(公元535年),南北8里,东西6里,外城门14个,与邺北城共用一道东西城墙。目前,邺南城遗址保存较好,地表下0.5米可见城墙夯土带,城墙保存高度为1—2.5米。
曹魏邺城建筑中轴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街道作棋盘格式,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对隋唐长安城、宋代汴梁城、明清北京城,乃至日本平城京都(今奈良县)的建筑格局均有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都城史上的建筑典范,在中外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临漳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已发掘发现古遗址40处、古建筑3处、古墓葬9处,共计5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遗址,拥有“三台”(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地下潜伏城门、朱明门、西华门、护城河、古汉柏、邺城城墙及部分宫殿、里坊、街道等丰厚的文物遗存和丰富的文物珍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魏北齐皇家寺院塔基,为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印证了邺城当时佛教文化的兴盛及其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