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带你看沙坪坝的历史沿革

历史

阿来带你看沙坪坝的历史沿革

沙坪坝从周朝的巴国属地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沙坪坝隶属于四川巴县第一区,治所设于古镇磁器口(龙隐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批学校、工厂、医疗机构迁入,沙坪坝从此人才荟萃,蜚声中外。1938年2月6日,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南开中学、重庆电力炼钢厂和由京沪平(北平)津等迁入该区的中央大学、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研究院博物院、北平师范大学劳作专修科、药学专科学校等科教文化机构及工业企业界、金融界发起创建重庆沙磁文化区。1939年划入重庆建置重庆市沙磁区,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区和重庆主要工业区。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功能定位于文化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重庆市沙坪坝区。 公元前11世纪,原住川东一带的巴人部落征服其它部落候,由周武王封为巴国,定都江州(今重庆)。汉时沙坪坝地区已较繁荣,先后形成磁器口、化龙桥及沙坪坝附近人口聚居的处所。唐宋而后,沙坪坝区成为古渝州的通都驿道。清时,沙坪坝区已是巴县文化发达地区,西里之首。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府西迁,重庆襟江背岭,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转移,国共两党无数军政界名人要人,文学、科学、艺术、教育、理论学术、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如冯玉祥、张治中、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臧克家、张伯苓、李四光、马寅初、阳翰笙、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等名扬中外的泰斗人物云集沙坪坝区,沙坪坝成为国统区著名的文化区,盛极一时,蜚声中外。  

1936年,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胡庶华先生公开发表,首次倡议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建立文化区。文中说:“重庆市之应建立新文化区,其意义不仅在四川文化本身的发展,而尤关系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前途。”1938年2月,重庆沙磁文化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个文化区最初以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学校、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中央电台、四川省立重庆女子职业学校等文教单位为主体,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化中心大西迁和陪都沙磁区及歌乐山中央迁建区的划定,沙磁文化区的范围迅速向四面扩展,其外围边沿东至嘉陵江对岸的磐溪、柏溪,南达李子坝、华岩寺,西越歌乐山顺成渝公路直抵青木关,至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到青木关温泉寺办公,并在青木关老关口附近创建国立音乐院(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前身)。

  此时的沙磁文化区,严格说来,不单是中国西部的文化中心,实际已成为整个战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了。在沙磁地区内,不但有各高校和文化科研机构文教科研资源的整合利用,在团结统一、举国一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由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工业实业救国、乡村建设救国热潮在文化区的汇总,还使这里的文化品位得以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结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优秀传统在这一时期的继续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沙坪坝区已成为重庆市科技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的科教文化区,是全国著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区”和“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近年来,沙坪坝的群众文化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手段进一步更新、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现代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沙坪坝,正在文化的创意下奏响崭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