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定兴县志》记载,定兴旧时有八景,为:督亢春晴、金台夕照、长安晓月、易水秋风、百楼耸翠、河阳晚渡、北海孤亭、巽阁笼烟。
一、督亢春晴
督亢春晴
【张都】
长堤蜿蜒听流声,几度踌躇几度营。
一代烟村临绿水,万章云树锁春城。
林中啼鸟娇声翠,曲里行舟晚弄情。
纵目青青农事起,愿将好雨助春耕。
督亢,地名。战国时为燕国膏腴之地。燕太子丹遣荆轲携督亢图入秦谋刺秦王嬴政,即此地(图穷匕现)。定兴,战国时为燕国属地。督亢陂为定兴古迹之一。每当春季来临,晴空万里,春意浓浓、景色宜人。
二、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
【孙宏业】
致士芳青史,荒台照夕阳。
西山呈晚翠,野鸟奏清商。
疏影苔余碧,明霞沙屑黄。
登临生壮志,今古乐从王。
金台,指黄金台,位于今定兴县城西13.5公里处。又称为招贤台,相传土阜雄伟高大,庙宇轩昂。战国时期,燕昭王欲得贤士,以报齐国之仇,问计燕人郭隗,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于是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为其筑宫,敬隗为师。以招天下之士,故名黄金台。随后,名将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连克齐国七十余城,打败齐国,燕国逐渐强大起来。每当傍晚,夕阳洒落在古老的黄金台上,景色犹为壮观,唤起人们对往事的沉思和对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敬佩之情。
三、长安晓月
长安晓月
【张其珍】
城是长安心未安,况兼晓月挂云端。
披星治理官宜早,带露耕耘民尚寒。
魄满空山悬玉镜,光联流水漾晶盘。
冰心耿耿昭花树,照彻枝枝向彼看。
长安,指今高里乡长安城村。汉宣帝时期,幽州刺使李宣娶范阳公主,因公主思念长安而筑长安城。相传该村旧进确有城池,村南筑有高台。每当月圆之夜,公主登台赏月,遥望长安。
四、易水秋风
易水秋风
【孙宏业】
易水寒千古,何堪风自西。
惊看天地白,飒觉雪霜凄。
云与征鸿断,山将落叶齐。
壮心应此折,客路更闻鸡。
易水,河名。其水有三,发源易县,自定兴西南入拒马河为中易水,今大部分已干涸;在定兴西沙河流入合于中易水者为北易水,即今之易水;经徐水瀑河者,为南易水。公元前227年秋,燕太子丹送荆轲于易水,高渐离(高里村人)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易水秋风即此得名。此景发生在今北河渡口的大沟村附近,有碑文可考证。
五、百楼耸翠
百楼耸翠
【许启详】
唐皇只晓为兵谋,弈世能传楼外楼。
画栋吞云朝捧日,珠帘碧水晚含秋。
基连甲第苔相逊,光射清溪影倒流。
燕子飞飞王谢去,西山卷雨轻生愁。
百楼,即今贤寓镇百楼村。百楼,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是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所筑。北齐武平七年(576),范阳县治所移至伏图城,即今定兴县百楼村北的“官城”。当时,百楼林立,高大雄伟,耸立云端。
六、河阳晚渡
河阳晚渡
【张其珍】
几度停鞭渡北河,正当落日泛轻舸。
路通九霄咽喉处,官系一身鞅掌多。
栖身投林竞古木,渔人收网醉烟萝。
斜阳晚景恰如画,取次诗翁白云歌。
河阳渡口,指今北河渡口。北易水、中易水、南拒马河交汇处,旧时水路、旱路在此交汇,有“九省咽喉”之称。每当傍晚,渡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热闹。斜阳、晚景恰如一幅美丽的图画悬于天空。
七、北海孤亭
北海孤亭
【鹿善平】
北海亭依野水渠,数椽茅屋几区蔬。
潇潇夜雨悬孤榻,落落西风集古书。
百口不辞张俭难,千秋争羡孔融居。
长留梦景乾坤内,往过高贤必式庐。
北海,是指今柳卓乡江村。相传该村有一泊湖水,水中有一孤亭,犹如北京的“北海”,当地人称其为“小北海”。当年,蒙古汉军兵马大元帅张弘范击败宋军,俘南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押解燕京(今北京)时,路经此地,在亭中喝酒吟诗,构成一景。江村又是清末定兴名人军机大臣鹿传霖的祖籍。人杰而致地灵。
八、巽阁烟笼
巽阁烟笼
【张其珍】
凌空嘉树绘高林,小阁笼烟物象森。
炯炯文光联碧汉,葱葱佳气落清阴。
云缈香霭三时磬,风带松声午夜琴。
惭愧长无花县事,聊从休暇赋登临。
巽阁,位于定兴旧城东南处,建于明代,是旧时文人墨客汇聚、饮酒赋诗之所。每当傍晚,风带松声,云缥香霭、凌空嘉树、烟雾缭绕,炯炯文光。 县城牌坊 在定兴城内,以慈云阁为中心的南北大街上,从南到北依次排有木牌坊、石牌坊、四牌坊,成为旧时定兴城里一大景观。
木牌坊,俗称木牌楼,位于县南门内。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四月,是为李士成、李福、李俊、李鸣风、李高、李文深、李润、李国桢所建。李士成等八代人,是定兴县西靳村人,在明代相继为官,皆以廉政著称,享誉四方,牌坊正中题有“八代勋名”四个大字。其中,李福,字伯贞,明永乐十二年(1414)举人,曾任监察御史、督都府督事、大理评事、山西按察佥事等职,并以八子李俊官封奉政大夫。李士成以儿子李福官赠文林郎、后军都督府都事。李俊,字文英,六岁能文,二十明经传,且善骑射,明正统初年(1436)擢升御史,景泰元年(1450)侍经筵,后升任山西按察副使,又迁陕西按察使,解官八年后死于乡里。并以儿子李鸣凤官封正议大夫。李鸣凤,天顺三年(1459)举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历任兖州府知府。其兄李翔凤,天顺三年(1459)举人,荆州府同知。李高,成化十七年(1481)举人,亚魁,大同县知县。李文深,成化十七年(1481)举人,李润,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龙游县知县。李国桢,襄城伯,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打北京时,负责守城工作。七战七出,大战棋盘街,被李自成俘虏。崇祯帝死后,入殓了崇祯帝后,自杀身亡。此牌坊高大雄伟,气宇轩昂,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8)毁于兵乱。现在南门东西两侧仅存两处夹杆石。
石牌坊,俗称石牌楼,位于城内南大街,慈云阁和木牌坊中央。是明天启六年(1626)九月,为尚书王尧封、布政使王家宾二人合建。整个牌坊用汉白玉雕砌而成,非常精美。牌坊正中题有“两朝甲第”四个大字。
王尧封,字伯圻,定兴县西靳村人。明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正德中期(1513年前后)授襄阳府推官(专官一府刑狱),后升任御史,嘉靖中期两为巡抚,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等职。万历八年(1580),县署奉旨在城内南街为其修建两京都宪牌坊和大司马坊,后又在两坊邻近建尚书坊,均以年久失修而毁。其父王谅(万历《保定府志》称王京)以儿子尧封官进中宪大夫,累赠正议大夫户部右侍郎。祖父王得辛以孙尧封官赠正议大夫,户部右侍郎。儿子王继之以父尚书尧封荫南京前府都事。王家宾,字国重,尧封后裔。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万历三十三年(1605)进士。曾任户部郎中,青州府尹、陕西右布政使等职,一生为官清廉,治政有声。此牌坊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因拓宽公路拆除。
四牌坊,俗成四牌楼,又称忠爱坊。位于县城北大街十字路口。此牌坊全部由木制结构组成,几经重修。修建年代不详,一说早于县城。传说,一年县内大旱无雨,庄稼不长,人畜饮水困难。乡民祈盼天降大雨,以解燃眉之急。于是,焚香祷告,求神拜佛。天神感人们诚心,顿时大雨倾盆,沟满濠平。故立牌坊以示纪念,起名忠爱坊。在南牌坊正中又题写“喜雨楼”。经过数年,在东牌坊留有“厦庇重复”字样。在西牌上留有民国时期知事彭守正(1922.6~1923.12)题写的“此之为民之父母”匾额。此牌坊于1958年破“四旧”时被毁。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定兴民众教育馆资料记载:喜雨楼建于明天启年间,民国九年(1920)重修,为表达节义之建筑,形似方亭,四达通衢,车马穿行。
我的网络营销个人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4/ryw15caina
我的博客:/upload_files/2021/10/04/5jwyz3189080234
我的微博:/upload_files/2021/10/04/ai9ry318908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