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汉碑半济宁

历史

天下汉碑半济宁

汉碑是东汉丧葬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所谓汉碑即指神道碑,这是汉碑与一般汉代刻石的重要区别。“今人谓文之载于石者皆曰碑,其实不然,刻碑之兴,当在汉季,古只谓之刻石。”墓碑的前身是碑。碑是古代宫庙门前及墓地用测日景、拴牲口以及穿绳作辘轳引棺下葬的竖石。据文献记载,碑早在周代就已产生。《仪礼·聘礼》:“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曩),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郑玄注:“丰碑,断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乡率绕。天子六率四碑,前后各重鹿也。”《礼记·丧服大记》:“君葬,用辅,四绰二碑……大夫葬,用辐,二绰二碑……土葬,用国车,二绰无碑……凡封用绰去碑负引。”郑玄注:“凡柩车及圹,说(脱)载除饰而属绋于柩之缄,又树碑于圹之前后,以绋绕碑之鹿卢,鞔棺而下之。”

天下汉碑半济宁

济宁是发现和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区之一,数量多,价值高。目前,已知的汉碑刻石藏量多达40种,其中汉碑21种,刻石19种,主要收藏于济宁汉碑和任城王墓、曲阜孔庙、邹城孟庙、嘉祥武氏祠。梁山杏花村附近的碑文等。一个地区发现和保存这么多两汉碑刻,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中国之最。

天下汉碑半济宁”是书界公认的一句话。据统计,济宁境内现存的汉代碑刻有39种之多,占到全国汉碑存量的一半以上,这是历史留给济宁人民乃至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山东是全国文物最多的省分,济宁则是山东省文物最多的地市。素有孔孟之乡美誉的济宁不仅是中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书法艺术的宝库,现存有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秦峄山刻石》、被誉为魏碑三大流派之一的《四山摩崖刻经》等书迹,而最著名的当数遍布全市十二县市区的汉代碑刻。

自北宋以来,学者著录、阐释济宁汉碑的文献不下数十种。历代书法家通过研习、丰富提高了书艺,贯穿我国隶书产生、发展、演化全过程的济宁汉碑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进行了保护,象一颗颗明珠在济宁这块具有丰厚人文积淀的沃土上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