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历史文化

历史

高淳历史文化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在中国文明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追朔这样一种古老文明的足迹,最古老的点缀却在高淳。

6300多年前,就在今天高淳县的薛城一带,南京地区最早的原始村落开始辛勤劳作,先民们在这里建立起母系氏族公社,打渔、狩猎……当“薛城遗址”在1997年被发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南京的文明或许正是从这里起步。

不断前行的文明,在高淳留下了延续的印记。

公元前541年,吴王在高淳筑固城,比金陵石头城还早208年,秦汉一统后,这里是方圆百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500年前伍子胥所筑的“胥河”,则表征着智慧,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

诸多名家贤士为高淳悠久的历史人文增添了诗意与赞美,在高淳,他们留下了挥抹不去的浓墨重彩。

游子山,因孔子一游而得名。山顶上至今还有一块“夫子石”,据说孔子当年曾在上面小憩,沉醉松繁竹茂的迷人风景。

同是一座山,让南宋诗人范成大留下了回味无穷的诗句:“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山腰石渗金。”而在诗意之外,游子山脚下还有一处墓葬,战国时的两位义士羊角哀、左伯桃合葬于此,平添了游子山的神秘感。

山湖相依,游子山上可以远眺烟波浩渺的石臼湖。大诗人李白泛舟湖上发出感慨: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如此优美的诗句,至今仍是石臼湖旖旎风光的生动描述。

韩国唐代大诗人崔致远也把诗兴昂然留给了高淳,他在固城李家村双女坟边的驿站里写下了汉文长诗《仙女红袋》,成为又一段文坛佳话。

诗意从意境中来。 1938年夏,陈毅率新四军东征进驻高淳,初过固城湖,面对清新脱俗的湖面风光,这位军中儒将暂忘了军旅劳顿,脱口吟出“扁舟容与人如画”的赞诗。

诗,是画的注脚。 “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高淳四宝打开了一副纯美的画面。

早已消失了的“一字街”,始建于南宋。因明代筑东坝,江水倒流,“一字街”便沉入固城湖底,留下人们对湖底世界的向往和猜测。

长在古柏镇的倒栽柏树,相传由晋代真人许旌阳手植,树干粗壮,虬枝盘曲,如今神韵犹存。

白牡丹出在高淳花山岩石之上,无水无土,但年年牡丹怒放,观者络绎不绝,而今,珍木蓊郁、异卉遍布的花山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人,山上的玉泉水质清冽甘美,终年流淌,旱不涸,涝不漫,令人称奇。

列为“四宝”之首的保圣寺塔, 四方七级,建筑风格全国罕见,系孙权为庆祝其母八十寿诞所建,记载着一代君王的淳淳孝心。“近看似玉笋拔地,远眺若健笔凌云”,充分显示出古代建筑师们的非凡技艺。

画中有画,画外也是画。登塔鸟瞰,高淳头枕石臼湖、怀抱固城湖、臂挽水阳江,俨然一幅硕大无朋的水墨画,铺陈在江南大地上。

悠扬的历史文化,至美的山山水水,孕育出了高淳的丰富民俗。

这里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录的西周傩舞“跳五猖”,有荣获沈阳国际秧歌节金玫瑰奖、在中央电视台表演过的江南一绝“大马灯”,有表演规模堪称华夏第一的“杨家板龙”,有融民间文艺和作为“全国武术之乡”的精彩武术表演于一体的“打水浒”……。每逢重大节日,全县各地的民间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公里,旌旗飞扬,鼓乐喧天,尽情展示了高淳人的古朴豪迈。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