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新中学的前身是安新县“师中联校”。师中联校建于1948年春,校长由安新县教育科长高晓柴兼任,副校长李树仁(博野人),教师有刘亦营、田柳堂、田卜祥、赵玉儒(高阳人)4人。当时只有师范、中学两个班,其中师范班学生55人,中学班53人,学制一年。因形势所迫只能在同口、北冯等村流动授课。1948年6月迁至新安镇东街(现东风市场)。1948年秋,迁至新安镇北街路西,才有了固定校址。当年12月,因安新教育急需中学教师,师中联校改为“安新县初级师范学校”,又招收新生48名,学制三年。从1951年8月,改为秋季毕业。
1950年10月25日开始筹建中学,校址在新安城内北街路东(今安新县中医院),用拆毁的安新境内近十座寺庙的砖瓦木料建设。1951年10月,安新县中学在安新县城北街路东建成,校长由县长张林兼任,副校长王吉奉(任丘人),教职工8人,招收初中班两个,学生100名。校庆日定为10月25日。1952年又面向全县招收初中班两个,学生100名。
1953年8月,安新县初级师范学校与安新县中学合并,改称“安新县初级中学”,校址在县城北街路西(今安新小学)。校长林文澜,副校长王吉奉。此时,学校有师范班3个,普通中学班7个,在校学生480余名,教职工40余人。不久,校长林文澜调往定兴师范任校长,学校工作由副校长王吉奉主持。1954年春,保定地区专署教育局派王振远(定兴县人)任校长。是年7月,师范四、五、六班,初中一、二班同时毕业。又招收初中4个班,学生200名。此时全校共有普通中学班9个,在校学生440余名。
1957年8月,县委调五区书记刘文林任学校书记。同年10月,县委制定了《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计划》。受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形势影响,安新中学也成了反右派斗争的“重点单位”。由于对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未做科学准确的分析,把本来属于思想认识的一些问题,小题大做,无限上纲,使反右斗争扩大化。
到1958年反右斗争结束,全县共有58人被戴上“右派”帽子,其中安新中学就有11人。1959年至1964年,县委按上级指示,对错划为右派分子和改造好的右派分子摘掉“帽子”。粉碎“四人帮”后,按照中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指示,安新中学原划“右派分子”得以全部平反。
1958年7月,安新县初级中学改称“河北安新中学”。开始招高中班2个,学生100名。又从初二6个班中选拔出100名优等生跃升高中,共计4个高中班。安新中学还有初中5个班,学生250名;1个师训班,学生10余人。至此,全校共有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余名,发展成为安新县有史以来唯一一所完全中学。
1966年5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了对吴晗进行批判的社论。安新中学同社会各界一道开展了对吴晗、邓拓、廖沫沙所谓《三家村》、《海瑞罢官》、杂文集《燕山夜话》的批判。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6月7日,安新中学贴出安新县第一张大字报,学校大哗。随后更多的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6月11日,县委在安新中学召开师生动员大会,号召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权威”、“修正主义”。会后,“文化大革命”首先在安新教育界展开。捕风捉影,上挂下连,大批判不断升级。先是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教职工被扣上“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黑五类”、“臭老九”等罪名遭批斗。被“揭、批、斗”的学校领导、教师达70余人。他们被挂牌游街,受到了百般的人身摧残。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公布后,安新中学首先组成了“红卫兵”组织。10月下旬,部分中学师生“红卫兵”徒步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大串连”。同时安新中学建立“红卫兵接待站”,负责接待来县串连的外地“红卫兵”。
1967年1月,“复课闹革命”。不久,反所谓“二月逆流”,学校再次停课。到1969年“革委会”成立,始得复课。 1967年3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4796部队来安新县“支左”,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4月29日,安新中学部分师生组成“四二九红卫兵联络站”(简称“四二九”)。不久,因观点不同,另一部分师生组成“红卫兵联合总部”(简称“红革联”)。“四二九”、“红革联”与社会上的造反组织形成两大派,刀枪相见,武斗不止,互相攻击,对立情绪日益加深。在“文攻武卫”口号的煽动下武斗不断升级。 运动中,安新中学房屋及教育教学设备遭到严重破坏。两万册图书荡然无存;教室门窗、玻璃被毁;课桌凳丢失达三分之二;铺板丢失六百余块;仪器设备、文体器材损失殆尽;医务室的药品器材、伙房的炊具米面被洗劫一空,经济损失达三十余万元。“文化大革命”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在一代人灵魂中植下的恶根及其影响远非经济损失可比。
1970年1月,河北安新中学改称“河北安新县第一中学”(简称“安新一中”)。1970年春,安新一中招收二年制初中6个班,高中4个班,三年初、高中同时毕业。学生为部队编制,学校分为三个连、十个排。
1971年3月,为打破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统天下”,“工宣队”、“军宣队”同时进驻安新一中,对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掺沙子”。规定一、二把手由解放军、工人担任。宣传队员占学校领导班子的二分之一,以保证实现以工人阶级、贫下中农为主体的政治“领导”。学校一些基础课被删减或砍掉,以毛主席语录为主要教材。大讲“阶级斗争”,大批“修正主义”、“师道尊严”,宣传所谓“朝农”经验,大树“白卷英雄”张铁生,实行所谓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致使学生文化质量低劣,学校秩序混乱。
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0月7日,安新县召开有705人参加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安新县教育发展规划及其措施。贯彻中央“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的指示,确定安新一中为全县重点中学。 1978年10月25日,学校再次恢复“河北安新中学”名称,并沿用至今。 1978年以来,安新教育逐渐步入正轨。但受“文革”流毒影响,社会上没有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领导干部的任用上,只从科局机关中提拔,广大教师备受冷落;加之教师的待遇长期得不到落实和提高,造成优秀人才不愿从教,现任教师出口跳槽现象严重。自1977年至1987年的十年间,仅安新中学流失的骨干教师就多达38人,对安新教育和安新中学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981年8月,安新中学开始招收三年制初、高中。1985年安新中学集中精力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年高考进入大专初选线的有106名,被大、中专录取189名。这是截止到当时安新县有史以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最多的一年。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河北安新中学在学校设施方面已经拥有能容纳18个班的教学楼一栋,能容纳420名住宿生的宿舍楼一栋,有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实验室等。图书馆、音乐教室、电视、电子计算机教室各1个。图书馆藏书万余册。有校务、教导、总务办公室、会议室、共青团、学生会办公室、医务室、各学科教研室。教师单身及家属宿舍132间,大、小伙房3处。随着安新中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上设施已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工作和生活需要。1991年10月,经省教委批准,安新中学迁至县城北关外育才路北,东邻县师范。从1966年“文革”开始至1993年8月,学校领导曾多次易人,担任书记、校长职务的有:赵凤吾、田吾和、张春常、刘武臣、刘文林、陆昆岗、郭全槐、徐凤祥、于耀生、李永刚。 1993年8月,冯志田任安新中学书记兼校长。安新中学停止初中招生,扩大高中招生规模,成为安新县唯一一所重点高中。招生对象为全县所有初中毕业生。学生主要来自广大农村,其次是城镇户口的干部、职工子女。雄县、徐水、容城、定兴、清苑、高阳、任丘等兄弟县市均有学生来此就读。同年,安新中学实行教师聘任制,确定了“勤奋、刻苦、自立、自强”的校训。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安新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高考成绩在保定市排位上升了三个位次。此后,教学质量稳步攀升。1999年高考上本科线64人,上专科线327人,上线率57%,上省专线人数较上一年增幅74.07%,荣获市教委颁发的进步奖。2000年高考上本科线99人,较前年增幅53%,上专科线440人,上线率71%。2001年高考上本科线232人,上专科线557人,上线率80%。
安新中学的硬件建设达省一类校标准。学校占地总面积132336平方米,东校区建有办公楼2栋、教学楼3栋、电教楼1栋(电子备课室、微机室、语音室)、综合实验楼1栋、学生宿舍楼4栋、餐厅3个、浴池1个、400米标准运动场1个,音乐、美术专业教室、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各一个,音、体、美器材齐全,藏书近三万册,报刊230余种。2004年2月,安新中学开始建设西校区,一期工程总投资1882万元,建筑面积16336平方米,包括教学楼1栋、科技楼1栋、学生宿舍楼3栋和学生餐厅一座、教工宿舍30间。 安新中学拥有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在全校300名教职工中,专职教师229名,高级教师45名,一级教师102名。
学校实施开放式办学,走科研兴校之路。2002年5月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携手共建远程教育示范校,实现了先进教育资源共享。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千兆光纤、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所有教学班全部安装多媒体设备,教师备课人手一台微机,将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路铺到了每位师生的桌面;2002年11月16日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2004年建成“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生源基地”,聘外籍教师授课,加强学校外语教学,突出了学校英语特色。同年承担中央教科所德育实验课题,成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实验学校,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坐落在华北明珠白洋淀畔的安新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业人才,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安新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有的在学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专家、学者;有的在经济领域独领风骚,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有的在政界建功立业,担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历史重任…… 安新中学的巨大进步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近年来,学校多次荣获保定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步单位、保定市“先进集体”,安新县“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奖”、“工作实绩突出单位”、“优秀党组织”等荣誉。2005年顺利通过省级高中示范校验收达标。
新世纪,新征程,安新中学将在“和谐—发展,创一流名校”的办学理念下,以勃勃的生机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