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文化

历史

易学文化

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北宋著名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并称“北宋五子”,其思想和学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易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据程颢所作邵雍墓志铭等史料记载,邵氏本属姬姓,系出召公,是周文王的后代,世为燕(今河北)人。邵雍出生阻碍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大约30多岁时全家迁居洛阳,一直到去世。 邵子讲易

邵雍钻研周易主要在辉县苏门山百泉湖,出道讲学、传播易学主要在洛阳。洛阳当时被称为西京,是北宋除汴梁(今开封)之外,距京都最近最繁华的又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大批退休、离职的达官贵人均聚集此地,更使洛阳成为当时学术研究、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方。邵雍在洛阳30余年,他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颢、程颐、张载等政界、学术界名人过从甚密,许多官吏、士子都是他的学生。所谓“讲学于家,未尝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远尊之。士大夫过洛者,有不至公府而必先至先生之家”,“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所以厚风俗,成人材,先生之功多矣!”

邵雍在学术上造诣很高。他受学于李之才的“物理性命之学”,以治易为主,兼及诗、书、春秋,哲学上坚持唯心主义观点,以神秘的创世学——“先天学”,解释先天地而存在并创造天地万物的道理,认为宇宙本源是“太极”,“太极”即“心”、“道”、“万化万事皆生乎心”,“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他在河图、洛书、伏羲六十四卦图像的基础上,究象数之蕴,明皇帝王伯之道,著成《皇极经世》、《渔樵问对》、《击壤集》等十余万言。他创立了以数学观点解易的新流派。他的数学派与当时张载创立的气学派、程颐创立的理学派鼎足而三,对后世影响深远。据说,十七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现二进位制,就是看到邵雍画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合图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

邵雍是博学多才的学者,又是独居林泉的隐士;他具有哲学家深邃的思维,又饱含着诗人的灵感,在需要数学推算和几何学构图时,更不乏数学家的精密。他还具备博古通今的史学素养。他饱学诗书,精通儒门经典,力行儒家纲常,与人交往,忠孝之言,仁义之道,不离于口,一派仁者心胸。

邵雍是诗兴盎然的哲人,也是爱谈哲理的诗人。作为哲人,他玄思宇宙,指点乾坤,思想相当深刻。继承陈抟传下的《先天图》,发展为自成体系的象数易学,开宋代图书学之先河,创宋明理学一大流派。为宣扬哲理,写了不少哲理诗;作为山林隐士,写了更多的隐逸诗。凭风月以起兴,借诗酒以自娱。在宁静中思考宇宙,在休闲中打发日月。醉后高歌诗千首,赢得亲朋唱和声,长吟自成康节体,风花雪月动心弦,一诗吟就,传抄百家。

邵雍非佛非道,亦儒亦道,不是出世者,胜似出世者。在现实生活中,他同情劳苦大众,听到“世间多少不平声”;他曾经“躬耕以养其父”,“岁时耕种,仅给衣食”,度过窘迫日子,深有感于“卿相一岁俸,寒儒一生费”。目睹穷人流落郊野,尝过卖衣沽酒的滋味,但其哲学思想恰恰远离现实。研究易学,玩味一幅先验的《先天图》,凭着“太极”的自我运动,“神生教、数生相、象生器”,变现出异彩纷呈的物质世界。凭自己对“太极”理念的妙语神契,逻辑地推演出一部哲学公理,就可以“包括宇宙,终始古今”,“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的确,这是一种先验决定论,是远离经验世界的玄思。尽管如此,亦未可一概否定,其中却包含一些可贵的奇妙智慧。疏于经验世界,是邵雍哲学的重大局限;敢于在理念世界扬帆远航,却是其难能可贵的优越性。

政治家把邵雍的学术称为政治哲学;义理派易学家把邵雍的学术称为象数派、图书派;科学家从中发现自然科学的规律;民间占卜者从中发现算命术,预测学;就其对后世影响的深度广度而言,应该说远在张载、程颐之上。邵雍辞世后,宋代君主赐谥康节先生;清代康熙皇帝题匾“学达性天”。乾隆皇帝曾“御制安乐窝诗”一首:“前者周程后者朱,同归何碍却殊途。深知天地理数蕴,不作语言文字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