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四区通兴乡
通兴镇,该镇建于1850年形成市面以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兴盛取名通兴镇,现位于兆民镇西边。
南星桥,以前镇就叫南星桥,以桥代镇,就是现在的兆民镇,位于吕久公路上,往西达通兴镇,往东吕复镇,南达九令镇,北达吕四大镇,南星桥旧时叫七星桥,因为七个姑娘落水而亡,人们纪念她们,才叫七星桥,另有说法是桥刚建好有七位姑娘走过,所以也叫七姑娘桥,北边也有以北星桥为镇名的北新桥,有一三和港河直插两桥,往北一小段从吕四出海,往南一长段由靠长江的原南星镇北新镇出长江口,是不是符合中国古代阴阳对称原理,所以启东有两个北新两个南星镇,就想上和合和下和合镇一样。(补充)
二补大队(3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位以原二补西建西二补乡,取用原行乡名。
场洪大队(14大队)以通兴农场和原泓道各取一字(泓改洪),故名之。
介秀大队(9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烈士陈介秀之名建介秀村,取原行政村名。
锡康大队(8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烈士丁锡康之名建村锡康,取原行政村名。壅涂大队(2大队)所该地清嘉庆道光年间,涨积成荡,称为壅涂草荡,民主建政时期为壅涂村,取原行政村名。
壅北大队(农科所)地处壅涂大队之北故名之。
北新桥大队(1大队)以北新桥而得名。
巴西大队(10大队)巴掌镇之西故名之。
境东大队(11大队)海门县境之东故名之。
四村大队(17大队)地处原元鹏安东洋章西洋四个行政村之间,故名之。
平东大队(16大队)取用原平东乡乡名。
洋章大队(12大队)该地原有常孚水港,曾有水没洋章之称,故名之。
巴掌大队(7大队)巴掌镇而得名,相传当时住有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人家经常吵架打巴掌由此得名。
平北大队(6大队)取用原平北乡乡名。
元鹏大队(4大队)元民主建政时期以烈士薛之名建元鹏村,取原行政村名。
吕四区吕复乡
吕复,吕洞宾又(复)来的意思,简称吕复,又说吕四又(复)被海水侵犯,故称吕复,原有吕复沙洲,吕复乡位置是在原涨出吕复新沙灶界沙等区域上,清光绪年间围垦,原属于南通12区,1949年划入启东县,1956年将通海,一堤,石堤合为为建设公社,1958年改为卫星人民公社,1962年从建设公社分离。
大仙桥大队(农库所)农科所蒿枝港河北有王大仙,河南有张大仙,中间有一条木桥,叫大仙桥,以桥得名。
另一种说法,一两百年前,因一块仙地而得名,现位于原来吕复镇中心文化宫公路边,就是吕复菜市场路口东边点,听老一辈口传,那块靠十平方的仙地,逢下雨落雪不湿,被老百姓视为有灵气的地方,所以有位大仙在那边用竹子围了一间房子,里面供奉了一尊泥朔菩萨,供大家供奉祈福。而后被称作大仙庙,而旁边商铺林立,各家生意也挺兴旺,在庙西边原来的老市场东边农机厂南边横跨蒿枝港河有一条木桥,名为大仙桥,大概宽约3米,并且有龙骨,木板拼的稀朗,站在桥上可见河水涌动,所以一般胆小的人都不敢上桥。桥和庙都可以烧香叩拜,祈福许愿消灾都很灵验。
锦芳大队(8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烈士崔锦芳之名建村锡康,取原行政村名。
灶户大队(7大队)旧时管若干煎丁称灶户,大队由此而得名。
小圩大队(6大队)当地原圩名小圩得名。
车路大队(5大队)民主鉴证时以境内牛车路进车路村而,用原行政村名。
德明大队(1大队)解放前烈士刘德明之名建德明小学,以校得名。
吕四区石堤乡
龚家镇,是1902年地主龚振麟依势霸占农民良田,砌房招商,自称龚家镇,1907年,地主宋声浩也在龚家镇河北砌房招商,相继恳牧公司帐房先生包少诗也营造店面开设溥计粮行,并在墙上以:“通海垦牧公司”之意塑了“通海镇”之字,与龚家镇竞争,,1944日本占领通海镇,粮行房子被拆,“通海镇”之字被毁,镇名渐消,1956年党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企业相继搬到通海镇,仍旧以龚家镇闻名,龚本地读jiong。
渭滨大队(9大队)民政时期烈士潘渭滨建渭滨村,取原行政村名。
祝明大队(7大队)民政时期烈士沈祝明建祝明村,取原行政村名。
牧南大队(6大队)境内牧南小学得名。
石北大队(11大队)境内石北小学得名。
垦北大队(5大队)境内垦北初级中学得名。
甲区大队(2大队)民政时期建甲区村,取原行政村名。
丁区大队(12大队)民政时期建丁区村,取原行政村名。
石圩大队(1大队)民政时期建石圩村,取原行政村名。
龙王庙1941年里人苦于潮患建龙王庙求之,由此得名。
吕四区吕北乡
吕北吕四镇之北而得名。
大洋港镇,原老大洋港已淤塞,1924年利用19总沟拓浚仍沿用旧称,1964年建大洋港闸形成集镇,镇以河得名。
北海大队(5大队)民政时期北临黄海建北海村,取原行政村名。
袁家灶大队(2大队)清初以袁姓管理盐灶称袁家灶,民政建袁家灶村,取原行政村名。
香堂大队(3大队)民政时期以土墩香堂山建香堂村,取原行政村名。
吕滨大队吕四镇之北,黄海之滨,故得名。
高村大队(1大队)民政建高村村,取原行政名。
陈涛大队(4大队)
吕四区吕东乡
吕东吕四镇之东而得名。
茅家港,海角大队,海兴大队,海鱼大队驻地。据说200年前,该地有几条自然河道流入黄海,其中一条叫头浜,又称大浜,因茅姓居多,故以茅家浜闻名,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并港建闸,二次移港改名茅家港,镇以港得名。
另一说法,古代人们把有高堤围成的地方叫做套。吕东乡政府所在地当时是吕四大姓彭氏聚集之地,所以叫彭家套,彭家套东边旧有毛家浜,苏北沿海刚解放,人民政府就发动民工从茅材荡里开出一条港口,不久水利部门实行并港建闸,毛家浜由茅柴荡演化成茅家港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海角大队海之角之意,以前一带是廖角部分,民政时期建丁海角村,取原行政村名.
海晏大队,晏通宴,民政时期建海晏村,取原行政村名。。
海丰大队,意为海产丰富,沿海居民出海打渔图个吉祥地名。民政时期建海丰村,取原行政村名。
海滨大队,黄海之滨而得名,民政时期建海滨村,取原行政村名。
海渔大队,取原行政村名。
吕四秦潭乡
据通州直隶志卷士军政志,置海门新义营驻廖角嘴,海防道熊尚文阅兵海门,见廖角嘴半插海中,藏奸甚易,乃置新义营以镇之,明嘉靖中叶设立重镇,清顺治料(廖)哨军寨四,一屯大河口,一屯廖角嘴,一屯徐稍港,一屯石港,管寨千户个一员,兵客一千(实250人),隶扬州卫指挥统辖,派驻廖角嘴驻军,称巡团,遂演化成秦团,当地方言巡团和秦团为谐音,当时廖角分潮气势雄伟,吸引不少有名诗人,留下很多诗文,今秦潭之名名存而秦潭之地早于坍没海中,后来人们管秦团叫秦潭。
杨家灶大队(海东大队),以原杨姓管理烧盐场所称杨家灶,由此得名。
久长大队(新港大队),取原行政村名。
秦潭大队(新丰大队),以驻地秦潭得名。
龙王大队(新庄大队),以石堤公社内龙王庙而得名,靠进龙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