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的历史,大芦村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朝的劳炫和劳自慧。
劳炫,在大芦劳氏中官当得最大,进入了朝庭,做了明朝的“兵部方司主政”。这若在当今,应该属于国家国防部的高级官员了。
劳自慧,世称“十三太”,是明末时期大芦村的一名大财主,曾被朝庭封以“候补五城兵马司吏目”的官衔。十三太的故事很多,并且在本地流传很广,所以在大芦村只要谈起十三太可谓老少皆知。
相传,在夏季的一天,十三太乘坐着凉轿到东圩(即灵山县城)趁圩(注:灵山方言,即赶集)。路上,由于两边的荆棘生长得郁郁葱葱,非常茂盛,几乎要把大路覆盖住,长长的带刺荆条不时钩住了轿上的十三太。十三太一气之下,从袋里抓出一把把铜钱,一路的往路边的簕棚荆棘中撒去,赶圩的人们见状,纷纷抢着捡拾草丛、荆棘中的铜钱,附近的人们有的还回家找来草勾、柴刀,砍掉簕棚荆棘以掏其中的铜钱。这样一来,当十三太赶圩归来时,原来道路两边茂盛的簕棚荆棘几乎已经被人们清理干净,道路变得宽阔了许多。
也许是觉得自己是一方大财主的缘故,传说十三太非常固执、好胜并且从不服输。一次,十三太乘轿赶圩,刚到县城东郊,一个熟人见了,打招呼道:“十三太,今日来趁圩啊?”十三太马上对两个轿夫说:“回去!不能让他猜中!”可怜两个轿夫,扛着主人走了十几里路,满头大汗,水还没喝上一口,又不得不折往回走。第二天,在头天里被累得半死的两个轿夫担心会重复“昨天的故事”,因此,早上扛着十三太刚出到大门时,一个轿夫问:“十三太,今天不会象昨天一样(只坐轿不趁圩)了吧?”十三太说:“好,停下!今天就在此不走了!” 天哪!两个轿夫脸色骤变,原来轿子刚出大门,两个轿夫一个在大门外的顶层台阶,一个在最下级台阶,两人位置落差好几级台阶;后面的轿夫只好用力的往后拉,前面的轿夫则要用力地往后顶,这样才能保住轿子的稳定,这不知要比走平路吃力多少倍!这就是十三太作为一个封建财主跋扈、专横的一面!
在一个冬天的上午,大芦村里寒风彻骨,十三太穿着棉大衣走出户外,看到几个村民正在门外屋橼下烤火取暖并一起聊天。于是走过去与村民一起聊了起来,期间,十三太与大家打了个赌,“你们说,今天有没有人愿意跳到面前大水塘里洗身(即洗澡)?”村民们说:“大冷天的,谁肯下水!”“你们等着看!”十三太转身回屋,用簸箕捧着一撮铜钱,当众筛了几下,说“不要了!”然后撒到水塘里。一些不知情的村民见状,纷纷脱衣跳进水塘,打捞起钱币来。
长期以来,人们一代一代地传诵着十三太的精彩传说与故事。但对于十三太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其属于是一位正面人物,还是一位反面人物,很多人的定位不是很准确。从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角度,客观的说,我以为:十三太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大财主,其好胜又有些跋扈和专横,甚至还带有几分恃富欺人;但是十三太更是一个聪明、机智、幽默的财主,更是一个富有爱国热情的慷慨的“公民”。据劳氏族谱记载:当年黄河水灾泛滥,十三太竟倾尽了所有的家产——十八万箩稻谷,支援北方抗洪救灾,为朝庭为天子分了忧解了难,最后终被皇帝册封为“候补五城兵马司吏目”。虽然这一“候补”最终一直未能获得“转正”,有些遗憾;但是,十三太终究成为了本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纳资官(注:“纳资官”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出仕途径,即由于公开向国家捐赠了巨额资产而被封予或授予的官职),而被人们所称颂,而被写进了历史,并为大芦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