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美丽富饶的钦州湾畔,处于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金三角”扇形的中心,北部湾的后腹地,县城距广西南宁市、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玉林市、贵港市均为100多公里,与六市形成了“1个半小时”经济圈,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是著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 灵山始建于隋朝公元598年,称南宾县,唐朝公元794年,改称灵山县,因境内有西灵山而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全县辖区总面积为3550平方公里,辖18个镇3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全县总人口156.5万,为广西第三人口大县。灵山物华天宝,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是“广西优秀旅游县”。著名景点有千年古荔,国家3A级景区——六峰山风景名胜区以及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西楹联第一村”的明清建筑群落——大芦民俗风情古村,还有东山罗阳山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广西北部湾世外茶园等。全县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花岗岩、石炭岩、大理石、石膏、铀、锌、铁、锰等30多种矿产资源。水果、茶叶、冬菜远近闻名,水果种植面积、水果产量居全国第5位,广西第一位。冬菜产量广西第一位,茶叶种植面积广西第四位、产量广西第一位。灵山出产的荔枝以品种多、质量优而享誉海内外。全县奶水牛存栏量、奶产量稳居广西各县(区)首位。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灵山县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行、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深入推进、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钦州港经济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港保税区建成运营、国务院正式批准钦州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工强县、扩城促商、三化联动”为发展战略,以“工业突破、农业提升、城镇拓展”为引擎,大力实施“工业突破工程”、“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凤还巢促三业富民工程”、“商贸服务优化工程”、“科技人才强县工程”六大工程,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增至113.9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6%,增至5.8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05%,增至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8%,增至51.8亿元,其中,新增亿元企业8家,达到15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居全市各县区之首,总数达到119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9%,增至4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1%,增至52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增至16930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1.3:34.7:24优化调整为35.3:36.3: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引进国内到位资金实现翻一番以上。此外,党的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成效明显。先后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区科学发展进步奖”“广西发展县域工业试点县”“广西城镇化综合示范县”“广西优秀旅游县”“全区农业(水稻、奶水牛)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全区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园区奖”等一系列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称号;2003年—2010年连续八届获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国西部百强县”;2006年—2010年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2008年—2010年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县上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