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即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境内草原广阔。海拔2960米,平均气温1.7℃,无霜期短,日照时间时长,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甘南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东部和北部与陇南市、定西市、临夏州毗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46′~104°44′,北纬33°06′~36°10′之间。辖合作市和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玛曲、碌曲7个县,面积40201平方千米,人口73万。州委、州政府驻合作市。
甘南州地方民族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水电能源、畜产品加工、建材、采矿冶炼、藏医药、山野珍品等为主的体系。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以优美的藏族弹唱闻名于藏区。州府合作市位于甘肃西南部,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
甘南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在三河一江流域就有人类开发这块亘古荒原,随着历史的进程,甘南的羌部逐渐建立自己的部落联盟或依附中原王朝,民族间的交流便逐渐频繁起来。秦时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时的临洮郡、桴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唐朝初年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49年9月~12月,临潭、卓尼、夏河、西固相继解放。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设在合作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七县和合作市,99个乡(镇、街道办),其中玛曲、碌曲、夏河、卓尼、合作五县(市)为纯牧业县(市),迭部、临潭、舟曲三县为半农半牧业县。
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万,其中藏族34万,占总人口的50%;农牧业人口56.04万,占总人口的82%。[2]2012年年末全州常住总人口69.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01万人,增加1.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71‰,比上年上升0.02个千分点;人口出生率14.74‰,上升0.0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03‰,上升0.01个千分点。0-14岁人口16.29万人,占全部人口的23.5%;15-64岁人口48.5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0.0%;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4.5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6.5%。
甘南州资源丰富,有铁、铜、铅、锌、金、铀、汞、煤、石膏等20余种矿产。森林面积广大,出产木材、中草药、食用菌外,尚有数十种珍贵野生动物。畜牧业以经营绵羊、山羊、牦牛、马等为主。农业以种植青稞、油菜籽、牧草为主。土特产品有鹿茸、麝香、熊掌、熊胆、冬虫夏草、马奶酒、奶粉等。名胜古迹有拉卜楞寺、则岔石林、甘南草原、腊子口、八角城遗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