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文化—郑氏文化

历史

荥阳文化—郑氏文化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荥阳是郑氏发源地,历史上郑家曾显赫一时,一度有“上殿半朝郑。下殿满床笏”之誉。现在荥阳市建有郑氏三公像、世界郑氏文博院等,每年都有许多海外游子归来祭祖。  

说起郑氏与荥阳的关系,还要追溯到郑国的开国之君郑桓公。郑恒公姓姬名友,是郑国开国之君,周宣王姬静的幼弟。公元前806年,宣王封他为郑伯,史称郑伯友,封地在京畿域林(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当时,幽王无道,内忧外患频发,郑伯友预感到周王室大厦将倾,势必连累域小势弱的郑国一同毁灭。为了死里逃生,他和太史伯商量,想将家人眷属和财产转移到外地。几经斟酌,公元前772年他决定转移到“河之南、洛之东土”,也就是《国语》记载的:“前华后河右洛左济”这一地区(即今日荥阳一带)。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恒公寄孥”,也为郑国在荥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771年,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郑伯友战死殉国,谥号为恒公,故后人尊称为郑恒公,也是郑氏的太始祖。恒公之子郑武公辅佐周平王迁于洛阳,是为东周之始。郑国也随着东迁到恒公寄孥之地,并初都于京(今荥阳二十里铺京城村)。郑武公高举“尊王”与“爱民”两面大旗,着力发展经济,并于前769年灭郐,前767年灭虢以及其他8个附庸国,势力发展到洛阳附近。后来,为了东周王室的利益,郑武公让出了制邑(即虎牢关)以西的一大片土地,着力向荥阳的东南地区发展,并于前765年将郑国都城由京城“迁到溱洧(今新郑一带)”。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郑武公于前744年病逝,依姬周的传统风俗选“凤飞敖山”的祥瑞之地,葬于荥阳北部敖山飞凤顶。飞凤顶,因武公陵墓于此,又称为武公岭,敖山也随之叫做广武山。  

到了公元前375年的时候,郑国为韩国所灭,循“灭国不灭祀”之古礼,郑国在武公陵墓之侧留有郑王庄至今。郑国人纷纷以国为姓,流落到各地,尤以沿海福建、温州一带居多。所以,其宗祠多冠以“荥阳”字样,海外很多郑氏宗祠也都以“荥阳堂”为名。荥阳遂成为郑氏的发源地、广大郑氏宗的亲寻根祭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