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郸城是革命圣地,抗日将领彭雪枫、张爱萍、魏凤楼、李子木等都曾在郸城开展革命工作,现存有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整训纪念馆、红军碑、张又铭纪念亭。 “中国书法之乡” 郸城人尤爱书法艺术,书家名人辈出,墨宝璀璨闪烁,历史上董其昌、王铎曾客居郸城,在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刘澄之等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家。郸城现有国家级书画会员15人,省级会员59人,一批中青年书法人才成绩斐然、瞩目书坛,被评为“中国书法之乡”。 “中国戏剧之乡” 戏曲艺术蓬勃发展,首次将河南坠子搬上戏剧舞台,继而形成大型坠子剧种。郸城县艺术团排演的《五世请缨》、《杜鹃山》、《朝阳沟》等获得省、市戏曲大奖数十项,业已申报“中国戏剧之乡”。 郸城海纳百川,文化多元发展,位于县城东15公里的中原民俗园,集农、工、商文化为一园,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老牙人祖公园” 老牙人祖公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因文化大革命被 老牙人祖庙(1张)毁。1997年当地群众发筹款进行复建。公园内绿化全覆盖,拥有庙宇数十座,古碑,古树,古坟等令游人目不睱接!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这里会举行具有百年传统的庙会,吸引着周边地区县市数十万游人,这里也是一个展现伏羲文化的舞台。
郸城原是一个不足200户人家的小集镇。建县后,拓宽城区,整修街道,发展交通,加强基本建设,面貌大大改观。如今,这里是70年代建设的窄轨小铁路许(昌)郸(城)线的终点站,干线公路有商(丘)临(泉)路、漯(河)双(沟)路在此交汇贯通,每天班车穿梭不断。北至北京、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商丘,西通周口、许昌、漯河、平顶山,南抵新蔡、息县、驻马店、信阳、广州、深圳,东达徐州、亳州、太和、阜阳、上海、南京等地。1999年,全县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大部分村都上了通柏油路。市话交换容量达1.6万门,农话容量达2万门,移动通讯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县城主要街道都加宽取直,铺设了柏油路面。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一项项现代化设施随之兴建,工厂区烟囱林立,机声隆隆;商业区网点密布,商旅云集,还有许多学校、医院、影剧院错落其间,颇显繁华。这个昔日的偏僻小集,现已演变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初步形成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特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