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简称澄,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是一座现代化滨江港口花园城市。江阴位于中国华东,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东接张家港,南临无锡,西连常州,北对靖江。属于无锡市行政代管。
江阴枕山负水,襟带三吴,处于“苏锡常”金三角的几何中心,城江同在,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芙蓉城”之称。江阴位居中国县域经济之首,是城镇经济的领航者。江阴地处长江咽喉,历代兵家必争,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河湖海联运换装的天然良港。
江阴在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百分之一”的上市企业,创造了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江阴有10家企业成为“中国企业500强”,列全国第7位。有36家上市公司。
从周庄陶城、青阳南楼、长山烟墩、石庄高城墩、山观望海墩、顾山西坡、西郊璜塘河及市区北护城河畔等文化遗址中,相继出土属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的石锛、石斧、夹砂灰陶、红陶、黑陶、鹿角镐、玉器琮壁和炭化稻谷,说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境内聚成村落,繁衍生息,从事渔猎和农耕,开始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制陶、织麻、琢玉等手工业技术。3000多年前,这里的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成为先进的吴文化组成部分。[2][1]江阴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多年。在春秋时期,这里地属吴国延陵,曾是吴公子季札的封地,名动古中原的延陵季子葬于今江阴申港;战国时为楚春申君黄歇的采邑,申港、黄田港港口、君山、黄山的命名与此人有关已有千年,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君山突兀平野,俯临大江,旧名“瞰江山”,因追忆春申君治水功勋而易名。其势脉从肖山、黄山蜿蜒沂流而西,如群蛇怒逐,屏蔽着锦绣江南的楼宇沃野,自然形成“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天堑之势。《江阴县志》称君山“隆起平畴,横枕大江,邑中诸峰,四面环拱。北眺淮扬,南挹姑苏,东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
秦朝属会稽郡。两汉三国为延陵县暨阳乡,属吴郡。孙权之母吴国太在砂山 人民路步行街
南麓建太清观,是为今华士镇泰清寺。晋太康二年(281年)置暨阳县,为江阴建置之始。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年)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大江之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阴),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下辖江阴、利城、梁丰3县。南朝先后为江阴郡、江阴国。
隋灭陈,废江阴国入苏州。隋唐两代,江阴为江阴县建置,属江南道—江南东道—苏州。有一段时期升格为暨州,但不久又恢复江阴县建置,改隶常州。北宋为两浙路—常州—江阴县,期间有时升格为江阴军,屡有废立。江阴港设立市舶司。
南宋时期,江阴设立江阴军,“军”相当于“州”级别,江阴军
为独立建制,是两浙路十六州/军之一。南宋名将岳飞、韩世忠、辛弃疾,明太祖朱元璋等都曾驻守江阴。韩世忠曾引军退守江阴军,后率军伏击截杀胡虏。韩世忠在砂山留下藏军洞。岳飞亦曾驻守江阴。辛弃疾在江阴任签判期间(宋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至隆兴二年冬),专门考察江防要塞。元朝江阴为江阴路、江阴州。施耐庵曾长期隐居于江阴祝塘镇大宅村徐家教私塾、著书。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恢复江阴县建置。
明代江阴县隶属南直隶。明朝初年,靖江以“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的理由从江阴分出,同隶常州。
在江阴漫长的历史中,涌现了大批爱国民族英雄。明代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政误国,在朝的三位江阴人——主事黄昭、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或以挽死谏,或以奏章忤。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称之为“江阴一时三忠”。还有勇斗阉官魏忠贤,慷慨赴狱、死于酷刑、被列入“东林后七君 江阴南城门
子”的缪昌期、李应升。
江阴素被称为“忠义之邦”。明末抗清守城战,江阴全城百姓在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带领下独守孤城八十一天(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后全城殉节,无一人投降。清初,“剃发易服令”刚传谕至江南,江阴书吏抄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句时,义愤填膺,弃笔而出。江阴百姓得知后群情激愤,举明典史阎应元为首领抗清,江阴守城八十一日,杀死鞑子贼寇75000余人、3王和18将,后被攻破,最后江阴城仅老幼53人藏于古塔中幸存。阎应元曾于江阴东门城楼题联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阎吏殉难。还有一位江阴女子投江前噬指血题诗:“尸山白骨(一说露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予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时人作诗叹息,“提起江阴城破日,石人也要泪千行。”明《崇祯江阴县志》评价江阴“不独为礼让之邑,实称忠献之邦,长江底柱,允足表峙东南也”。明末乙酉后,获“义城”之名。江阴人民立“忠邦峰”,怀念保邦死难者。状元姚文田于1799年为江阴题“忠义之邦”四个大字,道光年间摹作南门门额光前裕后。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炮击江阴,“义之”二字被毁。1947年,蒋介石为江阴书“忠义之邦”,今刻于南城门。江阴“人心齐,民性刚”的城市精神也是源自于此。[5]清代,分南直隶为江苏和安徽,江阴为江苏省学政衙署所在。
抗日战争时期长江江阴段是著名的江阴海战的主战场,江阴作战是中国海军 沉船封江。
史上最惨烈的战斗。江阴海战是江阴保卫战中的海上战役,自1937年8月16日江阴大战拉开序幕开始至1937年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前后共历时108日,是抗日战争中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也是抗战期间唯一一次海军战役;长年威震中国海疆的舰队,一部份在烟台自沉,主力则全数沉在江阴,是甲午战争以来最重大的损失。保卫江阴封锁线的战斗阻遏了日军沿长江西进的企图,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保护了长江下游军政机关、工矿企业向四川大后方的安全转移,为国民政府以空间换取时间之持久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日侵期间,陈毅同志曾赋诗江阴要塞:“江阴天堑望无涯,废垒犹存散似沙。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华。”渡江战役东起江阴,华中工委从1947年开始便策反江阴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