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历史人物之翁森

历史

仙居历史人物之翁森

翁森(1255—1326),仙居双庙乡秀溪下翁村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对仙居乃至台州当时教育的复兴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至今有口皆碑。

1279年,元灭南宋,废除了自隋唐以来沿革了近700年的科举制度,当时取仕用人一凭“根脚”(社会出身),二凭吏进(先补用为吏,再升官),且重用蒙古人和色目人,行省以下地方官的第一把手都是朝廷直派的达鲁花赤。汉人科举入官之路已断,于是出现了“官家子弟多不读书,而习于垅断(侵占公共财物,亦指从商)之技,或为吏胥以求仕进,或挟册哦诗以糊口于四方”的局面。此现象在“江之南、台之乡”尤为普遍,时称“九儒十丐”,即读书人排在妓女之后、乞丐之前,“人乃以儒为耻”。

当时许多有学问的人皆隐居不仕,翁森亦如此。但是面对儒教日坏的痛心局面,他选择了以儒术教化乡人、重振文教之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力挽狂澜,厥功至伟。

据《翁氏宗谱》卷之四《行第》所载:“(森)建乡学以淑教子弟,乃构书舍三十楹,安教近远异邑诸生”。这指的是他在至元年间(1271-1294)于县东南二十五里的自家居所创办安洲书院一事。他取“朱文公(朱熹)白鹿洞学规以为训”办学并亲自讲学授徒,先后“从学者达八百多人”。

翁森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办学有方,所办的安洲书院校容美、学风好,生气勃勃、书声琅琅。他的好友陈刚中(临海人,官至翰林待制)奉使西川后回来,造访了他的书院,作了《安洲乡学记》,对书院的运作状况有真实的记载:“踵其藩,其植秩然,升其著,其琴琅然,履其奥,其籍秩然。既而诸生鱼贯以登,逢衣大带,俯伏罄折,其容肃然,其气充然,退而弦诵之声隐隐若金石然”。

安洲书院的莘莘学子,有许多来自邻县。有据可考的如:周润祖(临海人,学者,书法家)、杨同翁(临海人,学者,诗人,曾授饶州慈湖书院山长)、项炯(临海人,学者,诗人,项斯第十三世孙)、陶德生(临海人,学者,诗人)等等。这些人皆学识渊博、品行高洁,在社会上广有声誉,但受其师的影响,许多人隐居不仕。

安洲书院的创办带动了地方办学之风,如至元二十四年,道士翁道全于县东南三十五里建葆真书院,请翁森作记。史载后来各地耕读之风“彬彬称盛”。如今仙居境内的安洲小学,安洲中学就是安洲书院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