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文化

历史

东阳文化

  东阳市隶属于浙江省地级市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和浙江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制,已有1800多年历史,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东阳县设东阳市。东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四季分明。甬金高速、诸永高速、东永高速(在建)在境内交叉而过,为浙中交通枢纽。东阳市市域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辖有6个街道、11个镇和1个乡,户籍人口80.44万。 东阳地理上有“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之独特形貌,文教化育悠远,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著明楹联艺术家江南靖士《东阳留句》云:“山水看来形胜绝;艺文称过诣高洵。”东阳英才辈出,有北伐名将金佛庄、抗日名将朱福星、新闻先驱邵飘萍、科学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东阳市同时也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首批文明城市、首批旅游经济强市,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5年,东阳成为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2001年,跻身中国百强县市,名列中国各县市第71位,2003年列第49位。2004年,该市成为“海内外公众最喜爱的中国城市”之一。2007年、2009年,连续两届入选“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

东阳历史悠久。1800多年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就已建县制,名吴宁,属会稽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建东阳县,素有“婺之望县”的美誉。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阳撤县设市。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年),吴越争霸,属越国;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属楚;秦时(前221--前207年),推行郡县制,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西汉,郡、国并行,先后属刘贾荆王国、刘濞吴王国、会稽郡、扬州刺史会稽郡。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制,取“吴地安宁”之意,名吴宁,属会稽郡。此为东阳建县之始。三国时,以吴宁县属吴扬州会稽郡。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长山县(今金华)。吴宁县属东阳郡。取东阳名,是因郡“在金华山之阳,水之东”。隋唐五代,唐武德四年(621年),罢郡治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义乌(原乌伤县)东冲要地及吴宁县故地,袭旧郡名,建东阳县。时有“婺之望县”的美誉。五代时,吴越王钱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宋,复东场县为东阳县,并行路治。明,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路,又改为金华府。
清承明制,东阳县仍属金华府。民国时期,浙江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前后多次划属不同行政督察区。1949年,东阳解放。解放后,东阳属金华地区(后为金华市)管辖,磐安县先后在1958年划入。1983年磐安县又划出东阳,县治相应变化。1988年5月25日,东阳撤县设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