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区东北部,跨越城墙内外,是西安市城六区之一,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驻地,是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繁华商城珠联璧合的典范,是社会财富生长涌流的阳光地带。因境内有“新城”而得名。陕西省政府位于新城大院,紧邻新城广场。中共西安市新城区委、区政协已于2011年迁至西新街6号,区人大常务会、区政府驻尚德路115号。原名“王城”,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的为秦王,统率重兵,坐镇西北,始建王府,府为一城,于1376年建成。当时秦王府豪华富丽,雄伟壮观,称为王城(俗称皇城)。清初改名为“满城”,为“八旗教场”。辛亥革命后,为陕西教督府。1927年1月,因受国民革命思想影响,改称“红城”。1927年民国陕西省政府从北院门移至红城,易名为新城。新城区即因此得名。现辖9个街道办事处、90个社区、13个行政自然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9739万人。
新城区位于西安城区的东北部,东沿铁路专用线与灞桥区为界,南依东大街、永乐路、建工路与碑林区、雁塔区毗邻,北连龙首北路与未央区接壤,西以北大街与莲湖区相连。东西长7.63公里,南北7.23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6'32″~109°01'34″,北纬34°14'09″~34°18'03″。新城区地势平坦,东南部略高,西北部较低,海拔高度397.2~466米,相对高差68.8米,最高点位于东郊韩森冢,最低点位于北郊含元东路东段南侧,地面坡度一般小于3度。总面积为29.98平方公里。
辛亥革命时,“满城”毁于战火,满族人逃散。民国时期,区境列为“新市区”进行开发。民国23年(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抗战时期沦陷区大量难民逃亡来陕,汇聚在火车站周围,人口猛增。民国34年(1945年),设区级建制时,第四区60888人,第五区44275人,第八区59650人。民国37年(1948年),第四、五、八区分别为73185人、43266人、58767人。西安解放至1993年的44年间,区境人口从95617人,增至449847人,净增354230人,增长3.7倍。人口增长历经以下五个阶段:1949~1958年为高速增长期。期间从95617人猛增至256360人,净增160743人,增长1.6倍。主要原因是解放后西安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区境兴建和内迁了许多大型企业,从外地招收、迁入大批职工,机械增长12万余人,占增长总量的74%。同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降低,加之无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很高,人口自然增长4万余人。1959~1962年为缓慢增长期。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处在严重困难时期,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从1959年的253638人增至1962年的293829人,净增40191人,增长率为15.8%。净增人口主要为自然增长。1963~1965年为迅速增长期。由于贯彻中央调整方针,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从316897人增至354570人。1966~1978年为相对稳定期。期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机关干部精简下放,机械变动连续10年负增长。也由于1971年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区境人口相对稳定在35万人的水平。
1978~1993年为稳定增长期。从356996人增至449847人,净增92851人,增长26%。其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后落实政策,大量人员返城;80年代,进入人口生育高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反弹回升,达到9‰左右。据《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新城区人口5897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