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馆地道旧址

历史

李馆地道旧址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商丘市民权县城北31公里处李馆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李馆人民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所挖的连村地道。以李馆村前站为中心,连接10余个村庄,纵横长达25公里,另有“壮志台”、“血水井”、“英烈院”等革命遗物和建筑物

历史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李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下,利用地道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先是少数党员秘密挖个人藏身洞,后来组织民兵挖联户地道,进而为抗战需要发展为联村地道。以李馆村为前站中心,往南过大堤通向任庄、李庄、尹庄、前后杨府营等5个自然村,东南顺大堤达汤水口。北联山东曹县塔湾等10余个村庄,纵横长达25公里,构成一带地下“钢铁长城”。但1958年大部分毁于水。为纪念当年地道战中的人民英雄和革命烈士,在堤南筑有“壮志台”,村中标有“血水井”和“英烈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抗日战争中,民权县北关镇李馆村群众曾利用地道战消灭日军和汉奸300多人。据了解,如今,李馆地道仍存百余米。解放后,李馆地道还完好地保存着。1958年,山东省在这一带兴修水库,地道基本上被水冲毁,只剩长约130米的一段。1986年,民权县对这段地道进行了重修。这100多米的地道内,气眼、密室、转盘、枪眼、卡口、陷阱等依然完好。

现在地道由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从小投身革命队伍,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本应颐养天年,可是他却选择了看护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遗址和战友陵墓,他和这段历史、和自己长眠于此的战友相伴了22年。这位老人就是民权县北关镇李馆村村民赵松武。

杨朝起

说起李馆村地道,就不能不提到长眠在此的烈士杨朝起老首长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这片土地 抗日战争中,杨朝起是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也是赵松武入伍的介绍人。

赵松武老人回忆说,他9岁跟着家人挖地道,1944年1月,刚刚14岁就正式入伍。1948年,赵松武所在的地方部队被编入野战军,杨朝起则留在当地开展工作,带领当地人民开展地道战。1948年7月26日夜,李馆民兵队遭顽匪张盛太部400多人突袭,杨朝起在激战中腹中7弹,依然指挥战斗,由于失血过多,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4岁。

3

他用执著看护一段历史和长眠的战友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政府在地道遗址上为牺牲在这里的杨朝起烈士修了墓立了碑。几十年过去了,由于年久失修,地道及烈士墓毁坏严重。地道只剩下眼下的100多米。老赵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1990年,他找到村党支部,作出了一个大胆而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那地方没人看管怎么成?我跟烈士做伴去,守在他身边,我心里踏实。将来我死了,也要和他葬在一起。”

为了这句承诺,赵松武在烈士墓旁建了一间简易的小房子,背起铺盖搬了进去。如今,赵松武已与地下的战友朝夕相处了整整22个年头。

多年来,陪伴赵松武的只有两件“家用电器”——手电筒和收音机,但他却从没有感到孤独。如今,李馆地道战遗址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清明节,赵松武都会向前来祭扫的青少年讲述当年的战争故事,缅怀英雄们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