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县

历史

福建平和县

平和县,地处福建省漳州西南部,毗邻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与闽粤两省八县毗邻,素有“八县通衢”之称。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也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是原中央苏区县、省重点老区县。

平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清康熙《平和县志》载,县内种稻不迟于宋代,并有早稻、晚稻和中稻之分。清康熙以前,冬种小麦以及烟、蔗、麻等经济作物已有种植。民国时期,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但由于长期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生产力低下,耕作粗放,技术守旧,农作物产量低,粮食亩产都在150公斤之下。到1949年,粮食总产为7.09万吨,平均亩产仅101公斤,牧、副、渔业发展也较缓慢。
解放后,平和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土地公有制,生产力得到解放。政府组织和帮助农民逐年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改善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克服20师姐50年代以来存在的“一大二公”、平均主义、重粮食轻多种经营等弊端,打破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的局面,开始向商品经济和现代农业转变,农、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8万吨,平均亩产275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1.57倍和1.7倍;甘蔗总产量15.4万吨,生猪存栏楼22.7万头,水产品产量623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7.7倍、6.1倍和62倍;农业总产值为1338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超过1949年7.2倍。
平和工业历来以个体手工业为主。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4.16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下同)。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工业迅速兴起,至1957年以国营工业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工业初步形成,当年工业总产值486.7万元。1958年开始,发动全民办工业、“大炼钢铁”,强调“小土群”,各种小型工厂一哄而上,加之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工业生产的发展遭到很大的挫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1962年的工业总产值仅477万元,低于1957年水平。1963年起,平和工业经过调整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9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平和工业又遭到挫折,1968~1970年的年工业总产值低于1965年水平。1970年,开展工业学大庆,工业生产逐步回升。特别是创办县合成氨厂、磷肥厂和一批骨干水电工程,全县工业得到较大发展。197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2238万元,比1970年增长一倍多。进入80年代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平和工业出现全民、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全民所有制的制糖、机械、化肥三个行业已成为平和工业的三大支柱。1987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关。到1988年,全县计有各种工业企业1913家(有登记办证),工业总产值达1254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2%上升到48.38%。
2008年,平和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7.4亿元,增长35.5%,其中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8.98亿元,增长57.3%;实现工业税收7684万元,增长49.9%,税收增幅高出产值增幅20.3个百分点,实现产值效益同步高增长。新增规模企业23家,总数达到81家,26家服装雨具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福环汽车等6家产值超亿元,霖和良坝、宝达钢业等17家完成税收超过百万元。工业发展后劲强劲,新建续建项目120个,完成投资5.8亿元,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完成投资3.1亿元。工业招商成效凸显,全年新批工业外资项目65个,实际利用外资908万美元,增长18.8%;投资上亿元的益达纸业成功落户。福环汽车产业园和文美机械制造(汽配)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带动并吸引31家汽配项目落户。工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建成3.5万平方米通用厂房,盘活7000平方米闲置厂房,征储工业用地84.6公顷。工业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国农”、“南胜”2个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万启隆”、“兴发”、“广和堂”等6个商标被评为市知名商标。
民国及其以前,平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业不发达,店铺少且多为小本生意,商业贸易以农副产品居多,工业品少。抗日战争期间,平和成为后方,商业兴盛一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对革命老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加上通货膨胀,商户歇业外逃不少,市场冷落、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发展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品增多,市场日趋活跃。1958年至1961年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限制集体和私营商业,商业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商业体制,国营、集体、私营一齐放开经营,商业网点遍布大街小巷、集镇山村和公路沿线,商品货源足,花色品种多,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1988年,全县商业(含饮食服务业,下同)网点5301个,从业人员1.1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有商业服务人员225人,比1978年增加130人,比民国37年增加102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1亿元,分别比1978年和1950年增长2.57倍、32.5倍。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00亿元,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涨势逐月回落至5%。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大世界商贸、大自然农资、广和堂医药、浩伦农业科技等6家企业为载体,建立7个配送中心、370个农家店,拉动全县农村消费1.52亿元;大世界商贸有限公司被列入省、市流通龙头企业。
家乡地址:

个人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4/qngymzsp1109030115

网店地址:/upload_files/2021/10/04/c4uk4?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QqdJ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