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文化史

历史

三原县文化史

三原县古籍典藏丰富。明万历年间,工部尚书温纯在县城中心修尊经阁(现管家巷口北端),“阁可八武,高十余寻,发书若干卷度置其中”。清同治年间,泾阳味经书院在三原设励学斋,广购图书,供渭北各地学者阅读。同治七年(1868)贺瑞麟主讲学古书院,陆续购书千余卷,并募捐修建书院藏书阁,藏书1500卷。宏道书院有渭北书阁,楹联有“藏书万卷,羽翼纲常”。正谊书院藏书3万余册。 私人藏书最有名者,为清道光时本县人李锡龄,藏书9万余卷,且“取世不恒见者刊行”,为当时全国私人藏书最多者之一。

光绪时贺瑞麟去世,夫人林氏建国后,1950年,县文化馆设图书室。至1965年,共购置新书1500干余册,“文化大革命”中损失殆尽。1972年,文化馆陆续购置图书1万余册,恢复图书借阅工作。 1979年元月,成立县图书馆,馆址设城隍庙内,分普通书库和特藏书库(古旧书库)。1982年4月迁至新合巷。 图书馆现藏书籍4万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1万余册,古籍线装书3万余册。根据馆藏建设剔旧更新的原则,剔除了复本过多和破烂不堪的图书3000余册,留7000余册。至1990年底,总计藏书65000余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25000多册,线装书3万多册(大部分是正谊书院的藏书,还有宏道书院,城南公园阅览室和存留的李锡龄藏书),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3000余册,报刊合订本39000多册,少儿读物3000余册。馆藏书中,除重视系统收藏马、恩、列、斯、毛泽东等经典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书刊资料外,并根据本县特点,将农业科技文献及种植业、养殖业和食品加工等书刊作为收藏重点。 1974年,上级拨专款对古旧书籍进行整理,经过一年时间,整理出l万余册,上书架保存。

1979年对馆藏古籍书中的善本进行挑选。根据《全国古籍善本总目收录范围》《全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条例》和《全国古籍善本分类表》的要 求,初步选出100多种、300余册古籍。经咸阳地区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领导小组及陕西省版本学专家审查鉴定,选出23种、205册善本书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对已整理出的1万多册古旧籍采用传统分类法(经、史、子、集、 丛)进行分类上架。1983年再次清理古籍时,发现了一部16册明嘉靖二十一年刻本的《陕西通志》(三原马理编纂),填补了本省通志版本收藏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