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的历史文化

历史

平川区的历史文化

平川区有悠久的历史,自夏、商、周三代,区境属古雍州地,为羌戎所居,战国后为匈奴所居。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数十万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44县城临河。汉武帝时代,在今平川区水泉乡中村一带设有渡口——鹯阴口,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西汉元鼎三年,设置安定郡(原治高平、今固原)置鹯阴县归安定郡管辖。其后千余年,鲜卑、羌、党项等少数民族相继驻牧境内,鹯阴作为会州州治,平凉郡郡治,为会州境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以后,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明朝正统二年于会州旧址置靖虏卫,顺治元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区境属靖远卫辖地。雍正八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区境为靖远县属地。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于打拉池,划会宁、海城、靖远部分地方归其管辖,亦称打拉池分县。民国以后,撤销打拉池分县,形式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析置的格局,区境内大部分地方归靖远县,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1949年,小水村改归靖远县管辖。1961年2月靖远县划归白银市管辖。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恢复白银市(地级)建置,析靖远县五乡一镇置平川区。在平川区内有省、地级文化保护点15个,红山古寺、屈吴春障、黄湾石刻、月河晚照、将军故墓、北武当山等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经过多年的交融和积淀,形成了一支在省内外颇具影响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创作人才队伍,一批有实力的书画家多次在全国及至国际上获奖,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纪念馆及外宾收藏。

清朝初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今平川区辖境属靖远卫辖地。雍正八年〔1730年)改卫为县,靖远县辖三滩、九塬、十五营保寨、四十八屯。水泉堡、陡城堡(今水泉镇内)、打拉池堡(今共和镇内)属十五营堡寨之一。今种田、复兴乡境分别属马家寨、刘家寨等四寨管辖。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分会宁、靖远、海原部分地方归其管辖,亦称打拉池分县。民国以后,今平川区辖境大部分地方归靖远县,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1926年,靖远县分东、南、西、北、中五区,今平川区辖境分属南区(今宝积、共和、种田、复兴)、北区(今水泉)。1935年,靖远全县实行保甲制,共分四区、18联保、84保、877甲。水泉乡属靖远第一区第四联保,陡城、水泉、黄湾分别为一、二、三保,共管37甲。共和乡、宝积乡为第一区第五联保,分打拉池、周家地二保共30甲。红会及磁窑为第一区第八联保之一保。种田、复兴为第二区第一联保之一保。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1949年9月,小水村改归靖远县管辖。今平川区辖境属靖远县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整靖远、会宁二县的插花地,将靖远境内的会宁飞地小水村、杨稍村、小芦村划归靖远管辖;将会宁境内的靖远飞地宋家河畔,大、小羊营,红堡子划归会宁管辖。靖远县辖7区69乡。今平川区辖境分属第二区种田乡(今复兴、种田2乡)、共和乡、宝积乡,第三区陡城、水泉、黄湾3乡(今水泉镇)。1958年,靖远县辖4个区、31乡,共有高级农业社372个。1959年,撤销区、乡,全县成立20个农村公社。今平川区辖境内有水泉、宝积、共和、种田(包括复兴)4个公社。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种田公社分为种田、复兴2个公社;水泉公社直属县政府管辖,打拉池区设工作委员会。同年12月,新增东湾区工委,水泉公社归东湾区工委管辖。1963年,撤销大队建制,同时划公社为小公社,恢复区公所体制。1965年,将85个公社合并为24个,恢复生产大队建制和城关、宝积两个镇。今平川区辖境内有水泉、共和、宝积、复兴、种田5个公社和宝积镇。1983年,5个公社改为乡。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6号)恢复白银市(地级)。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辖境中部为宽阔的的旱平川,海拔1500~2000米,因以为区名)1993年7月乡镇机构调整:撤销宝积镇,设立宝积路、电力路和红会路3个街道;由水泉乡析置设立王家山镇。1996年,平川区面积1943(一说2106)平方千米,人口17.8万人。辖3街道1镇5乡:红会路街道、宝积路街道、电力路街道、王家山镇、宝积乡、共和乡、水泉乡、种田乡、复兴乡。区政府驻宝积乡。1997年4月,由共和乡析置设立黄峤乡,由水泉乡析置设立陡城乡。至此,全区辖3个街道、1个镇、7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