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在藁城靳庄村发现的一块石碑上,刻有“追忆先世小序,明永乐二年,有诏迁外省民实内地,吾祖李公者,山西洪洞县人也。奉诏迁直隶正定府藁城县近庄村,遂家焉,迄今五百有年。家谱失传,次序难稽,因以立石,相志不忘焉耳。”
藁城南乡村孙氏祖坟墓碑碑文中亦有“祖自山西洪洞迁来,定居于此”之记载。
据明嘉靖《藁城县志》记载:“藁城经历兵燹之后,人物凋耗,土地荒旷,户口旧有存者仅三分之一。永乐十四年,徙山西诸户以实藁城。”在该志《文集志》诰封刑部尚书张公神道碑碑文中,有“公姓张氏,讳钦,字宗敬,敬奄其别号。先世本山西代州人,永乐间,文皇帝徙山西右族实畿辅。公曾祖讳大名者,实在徙中。遂于藁城之武家庄,与伯祖满,祖,剪荒 秽,垦千余亩。”等记载。
《藁城乡土地理》也载有“吾邑当辽、金、宋、元时代为南北之咽喉,往来之要冲,一动干戈,则兵马蹂躏,一横征暴敛,则人民逃亡,因之土地荒芜,人口稀少。明成祖即位,命徙山西之民,以实藁城。”
《明史》载,明永乐二年、十四年都曾迁山西民以实河北。
因迁民集结地在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寺旁有一大古槐,树上有一个老鸹窝。迁民便以此作为故乡的象征,世代相传。故藁民广泛流传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迁来的。并认为凡两脚小趾甲为两半者,均为迁民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