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激情燃烧五百载岁月(二)

历史

从化激情燃烧五百载岁月(二)

紧接着跟大家介绍一下从化的经济概况
【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
1979年,从化经济属传统的农业经济,以集体种养业为主,农业增加值占全县GDP(国民生产总值)69. 68%;工业基础较薄弱,以国有工业为主体,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13.叭%;商贸业以国合商业为主体,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 490万元;全年GDPl. 31亿元,人均306元,财政收入1 038万元,是广东省贫困山区县之一。
80年代,县委、县政府坚持开放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m现一批种养专业户;工商企业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县经济有较大发展。1987年,全县人均GDP首次超千元。至1989年,全县GDP增至5.11亿元,比1979年增长近3倍。其中农业占39. 66%,工业占33. 84%,第三产业占26. 5%,三大产业结构明显改善,财政收入5 600万元,比1979年增长4.4倍。
90年代至2004年,从化经济在深化改革中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0年,从化经济产业结构中,农业从长期占第一位退为第二位。1992年,县委、县政府做出“以旅游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同年7月,举办首届荔枝节,此后每年举办一次,以荔枝为媒招商引资,发展经济。1993年,全县有193个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2万元,在全省31个贫困县中率先摘掉“贫困”帽子。2000年,全市人均GDP首次超过万元。2003年3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环境立市、科教兴市“战略。至2004年,全市GDP82. 63亿元,人均1.54万元,比1989年分别增长17倍和11.6倍,工业总产值达129. 50亿元,成为从化经济的主体,财政收入增至9. 54亿元,比1989年增长16倍。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城乡统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县)委、市(县)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国家邮电部公布从化成为邮政设施建设百强县之一,名列第六十二位。1994年1月,完成105国道8车道改造任务。1996年,改造106国道从化路段(街口至龙潭,后改称355省道)竣工通车。1999年,市委、市政府做出改造村级公路的决定,至2001年3月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至2004年,农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客车、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五通工程”,以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为重点,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改造七大灌渠实现硬底化,每年节约水资源2 600万立方米,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加固蓄水工程使22.5万亩农田受益;全市人均年用电1 714千瓦时;全市电话用户60. 64万户(含移动电话50万户),平均每人拥有电话1. 14部;农村实施改水工程,饮用自来水农村居民28. 95万人,占农村人口70. 5%。
【调整结构,推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
70年代,农业是全县经济主体,以集体经济为主。1979年,农业增加值9 147万元,占全县GDP的69. 68%。在传统种植业中,粮食种植面积占84. 5%,为第一位;花生占6.94%,为第二位;水果占6.07%,为第三位;蔬菜和其他占2. 49%。
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大批种养专业户,农业生产开始向商品生产方向发展,至1985年全县从事各种农业专业生产人员近万人。198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四年把树种下,八年绿化从化”的号召,出现一批林业种植专北户,至1990年全县基本消灭荒山,提前绿化达标,森林覆盖率升至64. 34%,1991年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90年代中后期,农业不断深化改革,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建立一批蔬菜、水果、养殖基地,1996年国家农牧渔业部批准从化为荔枝生产基地。至1998年,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项目132个。至1999年,全市农业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种植业中粮食仍为第一位;水果成为种植业第二大产业;蔬菜升为第三位。2000-2004年,坚持实施“农业稳市”战略,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三高”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至2004年,全市农业机耕面积占七成,各类上规模的农业种养加工专业户600户,农业龙头企业11户,完成13个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全年农业增加值增至12.11亿元,占全市GDP14. 65%。种植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形成水果、粮食、蔬菜三业鼎立,其中水果种植面积占种植业36. 05%,升为第一位;粮食占31. 54%,从长期占第一位退为第二位;蔬菜占22. 01%,居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