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营曾、陈二姓的略考

历史

曾营曾、陈二姓的略考

曾营居民委员会由曾营、洪埭头、吴仔尾三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近二千人。曾、陈、谢是该居委会的三大姓。曾营南临西港,北接内林,东靠高浦,西连马銮。历史上原属泉州府同安县,宋为安仁里,统于明盛乡十四部。民国末至解放初为同安县灌口区,一九五八年底划为厦门郊区的杏林公社,大跃进期间曾营辟为厦门市的工业区,行政管理体制几经变动,现属杏林街道办。曾营亦称“登瀛”、“扎营”,因曾氏发祥,改“扎”为“曾”,称“曾营”,以纪念曾氏家族的发祥地。曾营曾氏一世祖曾公英,于元朝初从泉州的龙头山迁移至此,属龙山派系,是厦门曾厝安曾氏一世祖曾光绰的胞兄,至今已600多年了。世界曾氏宗亲总会出版的“曾氏会讯”第35朗,内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曾邱一家:盖闽南曾公亮公14世孙曾明,字永在,号迁荣,入赘福建海澄丘氏,生四子,分祧二氏,其后均奉宗圣公为一派祖(注:即孔子的门生曾子),故龙山曾氏与邱氏为通婚,其后世繁众,此曾邱一家之源也。盖男为曾氏,其后邱氏者,生前姓邱,卒后仍以曾公称之。”现曾营曾氏亦有如此传说:曾姓入赘邱家,娶邱氏为妻,所生子女,分属两姓,以照顾两个“邦头”。记载与传说基本一致,现在曾营曾氏与新?邱氏同属龙山派,其昭穆(字行)两姓一致。今在台的曾氏达21万之多,是台湾省的第26大姓,其中以龙山派的曾氏为最多,分居台北、基隆、新竹、高雄、彰化、嘉义、南投、宜兰、花莲、台东等地。曾姓是曾国诸侯的后裔,源出自姒姓,是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国在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字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不过现在国内外很多曾氏后裔,都尊孔子门生曾子为“宗圣”,并以此为曾氏始祖。龙山派曾氏40字昭穆,第一字“奎”已是曾氏始祖之第六十六世了。曾营陈氏来自广东大埔,一世祖陈均用,号敬轩,是颍川陈氏始祖陈实之109世孙。陈均用生于明正统庚申年(公元1440年),于明代中业迁入现在的曾营,至今已500多年,传至26世。为了与曾氏的“曾营”有所区别,自号“登瀛”,“瀛”为浩大海洋,即登高望海洋之意。吴仔尾的谢姓是海沧石塘谢氏的分支,是石塘谢氏始祖谢东山的后裔。

新浪博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