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厦门本土的神祗,不能不说到真异大师孙应。作为岛内外孙姓祖佛,不仅禾山五通村、高林西村、集美孙厝村和同安的梧侣村、后宅村、甘岭村、汀溪鸡母岫及安溪泰湖岩,就连金门的湖井口祖师公庙也供奉着真异大师。孙应,集美孙厝人,南宋绍定(1228—1234)年间生。《同安县志》上说他母亲怀胎“孕六月而生”因而少具慧眼,自幼聪颖过人、“异于同侪”。在他的故里,一直有母亲“带肚而嫁”、孙应“孙皮张骨”的传说,而在他长大后修行时也改姓为张,法号道源。安溪泰湖岩墙壁上,白描着三则孙应的民间传说:一是“折胫作柴”,说的是孙应年幼时做饭时灶里没柴了,他折下自己胫骨当柴将饭做熟的故事。二是“化笠为龙”,说是孙应带小伙伴们到隔海相望的高浦看戏,没有交通工具,他就作法把斗笠变作龙,嘱咐小伙伴乘坐时闭眼勿妄动,结果有一顽童途中偷偷睁开双眼就坠入海中,费了番周折才救起来。三是“圈地围牛”,说他们去看戏,放牧的牛没人照看,孙应划了个圈牛就乖乖不敢乱跑了。孙应长大后,开始了艰苦的修行之路。传说他在德化九窦溪好心背负一位老者过河,渡河后老者才揭晓说:“我泰山佛,传汝心印”。自此,他的道行更上层楼 (《安溪县志》)。后来,孙应颠簸来到山高地僻的泰湖岩,发现这是个静修所在,就下山去化缘筑庙。有个地主看孙应是个穷和尚,很不以为然说:“你到我家山上看看,只要是无尾杉尽管搬去用。”话音刚落,忽然平地刮起大风,山上的大树都折成“无尾杉”了。木料有了,孙应就作法让木头在泰湖岩山顶的池潭中一一浮出,这就是《闽书》上记载的“道源构泰湖而自出木”;至今,“浮杉池”中还有半截沉潭古木,传说是工匠叫够时浮了一半的木头。孙应在泰湖岩苦心修行了数十年,时常为周遭百姓看病,并且为人指点迷津预言祸福,被时人视为“神僧”。相传他因治好了皇后痼疾,又祈雨解了旱情,被皇帝敕赐“真异大师”。不过,他本人倒很谦逊:“我不过是以理静推之,何神之有?众生因为追逐名利心重多有挂碍,变得昧而不明,能悟到的道理就浅一些,哪里真有什么愚智分别呢?”(《同安县志》)。当时,高浦社多年为蝗灾所害,“乡民穷于捕治”不果,孙应想施法力除害又担心被乡人知道“转滋疑惑”。刚好社里演戏,孙应去看戏时捏碎所食馒头撒向天空,那些馒头屑竟像蝴蝶一样向四方飞舞。乡民喧哗,纷纷斥怪和尚不爱惜五谷粮食,孙应也不辩以言语翩然径去,“蝗害遂绝”。(有人诠释这段传说时,认为孙应掌握了草药治方,用草木灰作药饵,毒杀“土猴”,倒也不无道理。)孙应后来在泰湖岩圆寂升化,高寿九十有七。泰湖岩祖殿后有他和他母亲的灵骨塔,可惜祖殿在康熙辛卯年(1711年)毁于大火,“文革”期间庙堂及僧骨塔再遭毁坏。现在泰湖岩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有设施又修葺一新。迄今,每年五月初十(孙应诞辰日)和九月初七(升化之日),各地仍有“挂香”等纪念活动,足见孙应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新浪博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