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竹子的发展历史

历史

广宁竹子的发展历史

“广宁竹、怀集木”早已见分晓在省内已流传。竹农以竹为生,可见竹的经济地位。道光四年(1824年)《广宁县志》记载,“四民而外,凡贫民妇女率以破竹谋食。其贫而犹有竹业之家,留大者发卖竹客,日斩其细小之竹,令家人女妇子刹破而为蔑,即可人市换米食而弃余,又足以供薪火。没有竹山的贫民,多靠替人破蔑为生。”民国19年(1930年)《广东经济年鉴》记载,全县竹子年产额占整个林户品的60%。

广宁竹的资源丰富,分布广,种类繁多,境内各地均有竹子种植,以古水、洲仔、东乡、横山、石涧、排沙、宾亨、五和8个镇和坑口镇的古水河沿岸最多,解放后逐步发展到15个乡镇,其中经绥江河泮一带的一河两岸的“竹子走廊”,垂直分布,从海拔35米的县城至海拔870米的葵洞乡锅笃顶。

竹的用途很广,以青皮竹为首,占全县竹子面积的84%,其全杆均可利用,其外层(青竹)纤维抗拉力强,可加工竹蔑,供扎棚架,纺织竹筛、竹箩、绞制竹绳、竹缆,以及制作茶帘用。中层和内层(竹肚)可加工息竹(香骨)、牙签、剩余物可作造纸原料,一此老山竹的内层还有竹簧可作药用。荼杆竹,主要是制成沙白竹,外销国内,内销可供农业渔业和手工业用。多用作转篱、晾丝、蚕架、鱼箔、扫把柄、竹帘、谷围柱、磨齿、纸扇等。撑篙竹,主要是供搭棚、撑船、夹船蓬用,以及积大笪、酒埕笠、大牲口笼等。麻竹,叶可以积帽,壳可以作松指的盛接器,笋可以食用,竹身可作小型水利的引水管,河面上的竹排,还可制作竹椅、凳、台床等。毛竹,主要是供搭棚、夹船工蓬等,其次也可以作制作竹椅、凳、台、床等。单竹,供河运木排作扎底,也可织竹席、织笠等。文笋竹,其笋供食用,年产量二十多吨。散生杂竹,含苦笋竹,托竹、水竹仔、甜笋竹、满山跑、伞把竹、孖仔竹、绞剪竹等。多分散在五和、清桂、北市、葵洞,深坑、石咀、洲仔、古水、横山等乡镇。杂竹多与阔叶树、灌木混生,成为混交林。

广宁竹子种类有14属55种约占世世界现有种类72属1000多种的19.4%和5.5%,占中国现有竹种42属400多种的33.3%和13.7%,为广东省现有竹种21属132种的66.6%和41.6%。解放初合作化期间,竹子发展很快,五年间共种下8万多亩,竹乡农民有句顺口溜:“日破一条竹,不用吃白粥,日破两条竹,有鱼又有肉,日破三条竹,几年就可建新屋。”可见,山区人民靠山吃山,竹农以竹为生。竹林成片,青翠欲滴,青竹成廊的绿色画景,蔚然可观。山竹平均亩产271公斤,洲竹(地竹)平均亩产1900公斤,不断扩大竹面积,提高竹质量。农民还有句俗话,“斧头一响,黄金万两”,把山区的林产品,比喻像黄金一样宝贵,把合作化看作黄金时代。随后,受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公社化、大跃进、学大寨,毁竹造田,竹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982年5月12日,当时的广东省长刘田夫来广宁视察洪灾,见状,写了一首感叹的诗《广宁水灾有感》,云:“依稀四十三年前,百里竹园不见天,毁林造田学大寨,山崩堤缺意凄然。”可见受极左路线破坏的惨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清除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全县退耕还林,大力发展造纸和竹器工艺企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科技兴竹,从传统的手加工,逐步走向机械加工,变粗加工为精加工,转封闭型为开放型,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不断提高竹子经济效益。

广宁竹子的发展历史,是随着时代的脉搏波浪式前进,即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事实告诉我们,发展竹子必须按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要有稳定的体制和政策,才能有个好的发展。目前,以竹材为源材的企业有211家,比原来增加三倍多,竹材加工利用率达到85%,加工生产的品种有纸张、工艺、家具、息竹、牙签、筷子、竹篾、竹炭、竹地板等10多个品系300多个品种。2001年全县竹业产值达到5亿多元,创税利超过1亿元,出口创汇600万美元,该县林农纯收入有34%来自竹业。同时,大抓发展竹子的深加工,创造竹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正在大力开发竹子旅游资源,以竹子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Happypig

新浪微博:/upload_files/2021/10/04/btkkehome?from=page_100505&mod=TAB#place

新浪博客:/upload_files/2021/10/04/ef7zktaiyangyinghua

我的QQ空间:/upload_files/2021/10/04/qmvv7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