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历史——周公姬旦

历史

岐山历史——周公姬旦

  周公旦像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又称叔旦、周文公。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旦。但是理论上存在“姬旦”这种说法。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时,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雒邑,称为“东都”。《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姬旦画像[1]周公旦(生卒年不详),姓姬名旦,汉族,周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鲁(今山东),史称周公。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著有《周公解梦》  周公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洛邑,称为“东都”。  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